一、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
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发现一组十年前的数据,2006年我国共发生9831起严重破坏医疗卫生秩序的事件,导致5519人医务工作者受伤,医院财产损失累计超过两亿元。近年来由于医患冲突导致医务工作者自杀案例屡屡见诸报端,潸然泪下的同时,我们不禁要思考,现代医疗卫生从业者职业风险大为增加,医患矛盾有增无减,客观上要求从业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当从业者具备积极的情绪反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高尚的人生观等心理素质时,才能极大地降低医患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个体成长成才的诉求
高职医学院的大学生们也许过去是一群不被父母认可、不招老师待见、不受伙伴仰慕的群体,但是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兢兢业业的努力,也能有朝一日实现鲤鱼跳龙门的辉煌梦想。不期然,踏入高职院校的大门,他们发现除了学习障碍外,又遇到人际关系、恋爱与性、自主学习、生涯规划等诸多困惑,新一轮的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接踵而来。他们渴望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渴望成功成才,渴望回报父母和奉献社会。[1]
(三)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需求
普通高校已经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较为匮乏,课程建设较为落后,建立与时代发展、学生需求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是刻不容缓的。[2]
二、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依据
(一)综合数据分析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是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反而心理不健康的同学,不仅危害自身健康成长,更给家庭、社会、学校带来重重阻力。
2016年11月22日,一篇来自北大精神科徐凯文医生的演讲《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3]在网上点击量特别高。文中一组数据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在最高医学刊物上的一组对比数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焦虑症发病率为1%,现在上升为13%,抑郁症发病率由20年前的0.05%,增长到现在的6%。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变得愈发糟糕的同时,高校大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成为影响家庭和谐和学校稳定安全的重要社会问题。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我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视,在2016年秋季针对大一大二3000多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主要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个量表。 SCL-90量表筛查结果显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713人,占据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21.91%,其中有重度困扰的学生123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3.78%;此外,九大因子中,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并列前两位,成为困扰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敌对、偏执和强迫紧随其后。
UPI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有18.68%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很差,属于重点关注学生,28.42%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属于次重点关注学生,还剩52.9%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属于非重点关注学生。在56种阳性因子中,学生较突出反映在轻生、失眠以及自卑,其中失眠因子达到13.12%,自卑占总人数的10.55%,最值得关注的是有轻生念头的人员达到68人,占据总人数的2.11%。
三、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探析 自身期待与落差 部分心怀医生梦想的学生,由于高考成绩偏差,为了实现白衣天使之梦,不得已选择“曲线救国”战略,选择高职医学院校与医学相关的专业;其余大部分学生由于对大学专业不了解,文化课成绩较为薄弱,听说高职护理等专业好找工作,便被父母送来学医。高职医学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显著低于普通高校,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普遍缺乏认知,认为自己学业失败整个人就失败,并且社会对高职医学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对高职医学生也存在偏见,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自卑心理。[4]
(二)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赖以生存的根基,父母极尽所有为子女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也希望孩子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作为回报,它所造成的紧张感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当家庭遇到刺激性事件,父母常常把他们当作挡箭牌,希望能够借助孩子的力量,拒绝离婚、多分遗产等不良突发事件,无形中给青少年带来巨大心理危机。[5]
通过对我校24名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咨询,我们发现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同学受到家庭影响,如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去世,在学生的童年时期重组家庭等。离异的父母有的天生性格存在缺陷,有的不善于处理两性关系、家庭关系,使得他们与继子女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感,孩子在一种很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他们后天性格、学习、生活习惯的塑造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如:学业受困,普遍心理焦虑,不会处理愤怒情绪,自卑,甚至抑郁,常伴随着自伤、自杀等症状。
(三)缺乏自我生涯规划
据报道,201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加上30万海归和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受中国下行经济的影响,“就业难”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即使我国各医院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但各大医院即使要招人,也要招高水平能提高医院质量的人才。自2004年后,医院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为:减少对专科生的招聘,提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招聘数量,本科生基本不变,但也有所下降。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压力的影响,在校医学生们心中都充满了惶恐,害怕自己学历层次低,掌握不好职业技能,更找不到好的医院工作。他们每日忧心忡忡,不知道向何人求助,更不知道如何进行生涯规划。
四、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 响应文件要求,打造有高职医学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1.组建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2011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6]要求组建一支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带动辅导员等校内其他教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我校而言,除了心理咨询室专职教师外,我们还可以把各院系、各科室的心理学教师、辅导员纳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同时将附属医院的临床心理科医生邀请来校,定期为教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者,及时转介到医院,形成一条完善的咨询—治疗体系,既方便医校沟通,又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成长,保证治疗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