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五个节日”,搭建学生素质教育大舞台
“五个节日”是指学校通过繁荣大学生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形成了以“学术节、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生活节”五节为龙头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五节”的艺术节、体育节、生活节、学术节、文化节通过季节与“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相对应。其中,体育节以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各类锻炼和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性,形成了具有学校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艺术节是学校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展示交流的舞台;学术节通过开展高水平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学生学术报告、大学生科研课题招标等活动,形成了全年学生学术活动的格局;文化节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展现杏林风采、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素质教育阵地;生活节在沿袭首届生活文化节中教室文化节,寝室文化节,饮食文化节等经典活动的基础上,近年又增加了生活大讲堂、生活实验室、生活小剧场等综合性活动,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来引导同学们和后勤员工共同打造“绿色健康和谐”的北中医生活文化氛围。
2.4“六个工程”,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新举措
坚持把德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运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归经、脏象理论,开创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大学生人文与德育教育“六个工程”新体系。所谓“六个工程”,是指基于中医“清化温润”的辨证施治思想建立的“雪莲”工程、“百合”工程、“龙骨”工程、“细辛”工程、“远志”工程和“知母”工程。“六个工程”是以“雪莲”工程的德育教育统领其他五个工程,六个工程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引领、营造特色大学文化、搭建实践平台、普及心理教育、促进就业创业和开展奖、贷、助、勤等六个方面,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实践育人、用心润人、立志成人、以助励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着重身心健康教育,用心润人。通过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推进人文体育理念,发挥中医药学科优势和人文特色,解决、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强健其体魄,坚强其性格。在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心理健康宣教、咨询辅导与科研、危机预防与干预以及体育文化素质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近五年,心理教学及管理团队主持完成各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16年,参编著作2部。
3.整合资源,探索全员育人人文素质实践教育新模式
从2014年起,逐渐探索构建了由学工部、招就处、后勤处、保卫处、研工部、团委等六个部门组成的“六位一体”学生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学工部主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招就处主要突出就业创业特色、团委主要突出校园文化特色、研工部主要突出研究生发展特色、后勤处主要突出生活服务特色、保卫处主要突出安保政保特色。在实际工作当中,六部门协调统一,建立六部门联席会议事制度,不断畅通学生服务需求的解决渠道,有效整合了教育服务资源。六个部门秉承“你可能未关注我,但我一直在关心你”的服务理念,从学习、生活到成长始终是学校“人心向学”的践行者。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看起来不直接相关的后勤处、保卫处,更是默默奉献,从全方位、全时段安全保障、生活服务上,不断服务理念,探索工作方法,为我校德育育人工作的开展添加了浓墨重彩,在“六位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出了创新性的重要作用。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检验,使得涉及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多方位问题得以有效解决。2016年获得第四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优秀奖。同时,杏林之声等新媒体手机平台建设,也成为六个部门共同服务平台,并荣获北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优秀项目。
4.学以致用,创新实践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方法
在教学实践当中,将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入学主题教育,使新生尽快进入大学学习生活状态;以“大医精诚”精神教育贯彻于中医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培养精诚合一、德术并重的中医药人才;在毕业季主题教育中,帮助毕业生做好步入社会的职场准备,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学以致用,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加强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2016年我校成立了“杏林”众创空间,成为第一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一期入驻学生创业公司有19支,创业项目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获得2016全国大学生创客大赛暨首届医学工程创客大赛一、二等奖各1名,三等奖2名。目前,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资格的唯一一所中医药院校,也成为北京市教委批准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单位。
在实践育人上,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地让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结合,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塑造大学生的品和行。积极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活动、专业实习实践活动、日常志愿服务活动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成绩斐然。校团委获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全国百强团队、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多项荣誉称号。目前,社会实践已经被纳入研究生必修课,修满24学时方可毕业。同时,实行“导师+项目负责人+高低年级搭配团队”的培养模式,邀请优秀研究生作为学生导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岐黄天地硕果累累,杏林花开朵朵飘香”。我校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仅2016年,9个团支部、10名同学获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奖。五年来,在“创青春”等全国大赛中,学生获得荣誉超过200项。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我校进行了采访报道。以上实践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自觉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奉献社会的意识、促进医德教育、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其“大医精诚”的价值追求,这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极为有效的教育举措。
5.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实践教育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