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源于教育革新的需要,这一问题提出后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广泛共识。从近20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在大学人文素质实践教育方法上开展的研究很多,但是在实践教育途径上做的探索与改革较少有报道,究其原因可能与人们过多的把素质教育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脱离了文化内涵,而没有充分从全面教育的角度加以认识,也没有对实施环节给予足够的关注有关。可以说,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必须通过更具有科学性、需求性的途径来实现,她也是提升和评价人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样,人文素质实践教育途径本应是一个充满个性和特色的领域,但现在呈现的局面显然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缺如密切相关,其后果必将影响和制约人文素质教育深入的发展。
1.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是一门关系到每个病人和全体人群生命健康的科学,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均以人为中心。高等医学院校不仅要确定未来医生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关心这些在社会中处于独特地位的未来医务工作者的人格、价值观和态度。这些都属于隐性的关键因素,可能是课堂教育教学不能涵盖的方面。《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成才规律的研究,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中医学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蕴含着丰富的“仁术”和“仁爱”人文精神。中医药学子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意味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虽然有很多医学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第二课堂活动、实践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人文素质实践教育领域成为系统性的教育举措并不多见。中医药院校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本身学术理论基础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探索一个适合于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实践教育的系统性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索和创新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教育方法,是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积极因素和 “基础工程”。目前,作为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的需求,根据大学生成长所需的素质条件,探索出效果更明显、针对性更强、系统性更明显的实践教育体系,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迫切需要得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2.传承创新,构建人文素质实践教育新体系
我校在倡导和践行以文化人、以德立人的教育理念上,坚持从丰厚的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在教育与实践中发挥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人的潜能的挖掘以及促进人的品性发展的作用。教导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规划、学会担当责任”,考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内心中正平和,构建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家园。
2.1“三项改革”,创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新方法
近年来,我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提出“一路阳光行,一生杏林情”思政教育目标,以“关爱”为主线,以“榜样”为引领,以“专业”为支撑,运用朋辈教育手段,全面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学工部还于2014年12月还获得北京高校德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1.1.创新德育答辩,将德育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德育答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我校在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中创造性的一项举措,对于中医药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2016 年2 月我校出台了《关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德育答辩的工作方案(试行)》和《关于开展德育答辩工作的实施指南》两个文件。德育答辩涵盖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旨在以目标为导向,将德育教育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2.1.2.开展榜样教育,搭建大学生朋辈思想教育平台
成立“阳光宣讲团”。2016年为了在全校倡导“自立自强”的理念,展现我校学生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激励同学们勇于挑战自己,不断奋进,我校成立了“阳光宣讲团”。宣讲团成员来自奖学金获得者、科研成绩优秀、“三好学生”及学生干部、“自强之星”及优秀学生团体等方面的同学们。2016年分别开展了“红五月,阳光行”校区巡回宣讲和新生入学教育之“一路阳光伴你行”的大型优秀事迹宣传教育活动,共有近20名学生走上演讲台,分享他们自立自强、成长成才的故事,激励学生阳光前行。
创建“感动北中医学生人物(团队)评选”活动品牌。2015年12月,我校首届“感动北中医学生人物(团队)”事迹展示评审会圆满完成,共选出8名学生人物与两支学生团队。他们的优秀事迹评选在探寻“北中医精神”、发掘身边学生楷模,充实和提升“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宗旨及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开展“自强杯”演讲比赛与“自强之星”评选。为了在全校倡导“自立自强”的理念,展现我校学生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我校已连续开展五届“自强杯”演讲比赛和四届“自强之星”评选活动,深入挖掘和宣传身边典型人物,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2.1.3 创新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业辅导模式
学工部于2014年开始启动我校学生学业辅导工作,在工作目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辅导内容与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实践,将学生学业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业发展,并带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服务质量,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搭建组织化、制度化的辅导平台。
2.2“四类课程”,丰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
“四类课程”是指突出素质教育的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艺术修养和岐黄大讲堂等课堂教学活动,注重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与综合素质。其中,扎实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突出成才观念,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学涯培养始终。2016年创新加入创新创业内容,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科学成才。完成相关课题近10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2部,2014年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精品通选课,在中医药院校中产生了辐射性的影响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艺术修养及岐黄大讲堂等课程教学与教育活动,不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心理品质、文化修养和个性得到优化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