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完善考核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临床技能操作实验课的开展,为了检验其教学效果,督促和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我们制定了有别于其他实验的“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指标体系”。其体系内容是: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部分。考试内容包括笔试和现场操作考试。模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多考站式程序和要求实施,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与临床技能实验和训练有关的内容掌握情况,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操作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卫生部对本科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标准,从我们自行制订的《临床技能操作训练与培养指标》规定的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中抽取一定数量、搭配合理的操作题目,制成题卡,让学生从考题卡中随机抽取1张题卡,按照题卡上的题目进行实际操作,并口述操作要领,主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口述及医德医风规范情况等,按照评分标准进行现场评分,并当面向学生讲明扣分的依据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其中笔试成绩占20%,操作考试成绩占50%。考查内容包括日常实验课出勤、课堂纪律、实验要求、实验内容掌握程度、仪器使用、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最后将考试和考查成绩结合起来,评出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实验课的总成绩。总评成绩不及格者(<60分),给予一次考试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者则不能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由于考核内容全面,涉及学生实验和技能训练的全过程,考核成绩又偏重于操作能力,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动手的意识明显增强,互教、互帮、互学的学生氛围逐渐形成,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临床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
5加强开放运行机制,提高教学效果。
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是医学生必须熟练、准确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学校由于受学时、实验分组大小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学生应该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单凭在课程所规定的时间内是很难熟练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心每学期按照教务处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室向实验、实训课程开放计划,课程外项目实行全天候开放,根据需要可随时预约使用。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行全时预约开放。学生使用代币为实验教学尤其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有效解决了对学生反复训练所受到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明确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6 积极科研创新,推进社会服务职能。
针对临床技能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借助于“中心”技术人员的技术特长与先进仪器设备的优势,先后开展了“对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实践与探索” 、“对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多媒体临床技能实验在教学中对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意义”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获奖5项,教学科研课题11项,科技进步奖25项。近几年中心成员发表科研论文96篇,出版各类实验教材28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年教学工作中,在学校教务处的支持与指导下,创建了SOM(立体化(stereoscopic)、开放性(openness)、多模块(multi-module)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对学生动手、动脑的全方面培训。同时, “中心”还承担着临床学院实习医师的临床技能操作培训和学校附属、教学医院的各项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化培训任务。在社会服务方面,承担着每年全国执业医师临床技能实践操作考试及潍坊市直机关单位人员招聘临床技能操作考试等各项任务,进一步为医学生在迈进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创造了优势,提高了“中心”的知名度,带来了良好社会信誉及经济效益。
临床技能教学与训练中心自建立以来,在提高我校师生的临床技能教学与训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优化了我校的资源配置,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和设备的重复购置,节约了经费开支,使实验室由单一型变为多模块综合型,封闭型变为开放型,成为一个集教学训练、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并以先进的仪器设备、先进的教学模式、健全的管理机制,为培养适应21世纪合格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