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本文针对设备的维修现状,采取了系列的对策性措施,进一步完善了维修管理体系,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益,保证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设备 维修 制度 实验技术人员 专业维修队伍 设备完好率
实验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及技术开发的物质基础,在高校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设备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含量趋与复杂化。但在高校设备的维修保养上,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现状不容乐观,维修保养能力普遍不足,与高效发展要求尚存差距,如何根据现状,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维修成本,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探索适应高校办学规律的设备维修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1设备的维修现状
1.1高校“重购置,轻维修”的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重购置,轻维修”的观念普遍存在,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只要设备有问题,使用者就往旁边一放,紧接着是对负责人的系列反映,随后是无计划的购置审批,然后等待着新设备的到来。在管理模式上,导致大量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不高;成批设备堆放无人修,无人问,给学校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笔者认为:做到设备安全、经济、有效的正常运行,学校领导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把“维修与购置”工作有机的并重起来,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专业维修队伍,是保证维修质量,提高设备完好率,减少维修成本的根本保证之一。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修得少”的滞后现象,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到“购置与维修”综合协调不倾斜。提高设备完好率。
1.2设备专项维修资金甚少
由于学校对维修工作重视不够,对院(系)维修一块拨款甚少,特别是地方院校表现尤为明显,有的院(系)财产上千万,却年度拨款维修经费还不到2万元。根据教高[2000]9号《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中,针对40万元以上的贵重设备,教育部明确规定年运行维修费不低于购置费的6%。如40万以上的贵重设备,现在一般院(系)就有几十台,依靠学校少额拨款还相差甚远。有时修一台十几万的荧光显微镜就需3-5千元,可想而知,在没有专业维修队伍的条件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靠学校的拨款方式来运作有多么艰难。在设备的维修问题上,学院领导只有广开思路,通过多渠道的挖掘资金来源,是增填维修资金的有效途径。
1.3设备管理制度落实完善不够
目前,设备管理现有二大问题:(1)制度落实问题,对拟定的制度实验技术人员不能大胆的抓,大胆的管,有的人睁只眼闭只眼的敷衍而过,形成了“多一事,不予少一事”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上干好干坏一个样,却年度奖金、绩效工资分文不少一样发,在管理模式上,学院从未采取过奖惩制度。实行“奖惩制度”的作用,就是让大家更好的遵守制度,提高服务意识,加强业务学习,对设备维护好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工作热情不高,并有责任事故的,在经济上给予较重的罚款。在奖惩面前不讲情面,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大家提高认识,把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搞好,提高完好率。(2)制度完善问题,对设备管理中发现的新问题,院领导在大会、小会上只是说说而已,在形式上走走过场,对维修管理从未探讨形成对策。导致运行上矛盾重重,不利于高校的快速发展。
1.4缺乏专业维修队伍
学校对组建维修队伍认识不够,至今还没有自己的专业维修力量,对设备的维修工作十分不利。有的厂家上门服务无限延长或成为泡影,有的工程师水平有限或所带原件不齐等原因,上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在维修上,使坏设备越堆越多,严重影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目前,学校的维修方式主要有二种,(1)校内维修:小问题由实验技术人员兼职完成。随着实验项目的不断更新和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种高档设备先后进入实验室,竞凭兼职技术维修设备很难完成,一旦碰到较复杂的问题,他们会立马向实验中心申请报修,由于经费和技术上的原因,使设备长期搁置不能运行;(2)校外维修:大问题由维修公司、生产厂家售后服务上门完成,对设备维修产生了一种较强的依赖性。此模式不利于设备的管理、不符合工作程序, 也不节约学校资金。因此,在维修方式上有二大缺点:(1)厂家服务收费昂贵周期长;(2)公司服务收费昂贵质量差,二者服务不可取。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