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非自愿移民问题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问题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论文以国内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农村非自愿移民权益受侵害特别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在分析这些案例问题的基础上得出非自愿移民的问题因果图;从人口迁移动力理论和行动过程分析框架出发,分析了影响动力形成的各因素,探索性的提出了工程移民搬迁的动力机制模型。从而为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非自愿移民问题提供对策措施。
关键词:公共基础设施;非自愿移民;动力机制;模型
Abstract: The unwilling emigration problem for public basic infracted construction refers to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which includes the subjects such as politics、economics、society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is paper starts on the point that the special quintessence cases which are about unwilling emigration’s rights in public basic infracted construction. Then a cause and effect diagram is produced after all these cases being carefully analyzed. In the base of the general migration theories and the act process, the paper inspects the impetus mechanism of the project affected immigration, and how the attitude be formed from the influence factors. At the last, the model of the impetus mechanism of the project affected immigration is put forward so as to give advices to solve the unwilling emigration problem of public basic infracte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Public Basic Infracted Construction; Unwilling Emigration; Impetus Mechanism; Model
1概论
移民一般分为自愿移民和非自愿移民两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导致的移民大多属于非自愿移民一类。非自愿移民由工程建设引起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前不久,国家制订一项政策,决定投资400亿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面对许多应用性和管理性的难题。其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非自愿移民问题是一个国家及世界性的难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所以,公共基础设施非自愿移民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具有高度价值的课题。
2问题分析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移民过程经常发生暴力事件、移民权益保障差等问题,并且有愈来愈严重之势。99年9月中旬,大约三百名云阳县高阳镇的请愿者与负责三峡库区移民事务的本地官员发生冲突,事后调查得知这事发生的根源在于移民法规细则不完善、移民和征地制度协同研究范围窄等。08年漳县强制拆迁“钉子户”这一事件发生的主要问题是无补偿监测评估体系、移民反馈渠道不畅。同年8月22日发生的沪宁城际铁路暴力施工事件,调查研究后发现的主要问题是补偿体系不完善、官员与项目存在利益关系。而08年10月19日河北省廊坊市霍其营村发生的京沪高铁廊坊段征地引发的暴力事件经调查研究后,得出主要问题是移民与工作进度衔接差等。
通过对以上这些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后,得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非自愿移民过程中的发生的核心问题是:移民过程中暴力事件频发、移民权益保差。详细请参阅问题因果图2-1。从问题因果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非自愿移民的权益侵犯问题是严重的、后果是恶劣的、问题的复杂性是巨大的、影响周期是长久的、对和谐社会建设是不利的。
3 对策措施
从上面的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到整体性是移民工程的最大特征,它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待迁移民的搬迁意愿是核心,所以解决非自愿移民问题需要从待迁移民搬迁意愿出发。笔者在此分析工程移民对于搬迁的主观意愿以及动力机制的各个环节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解决公共基础设施移民问题提供对策建议。
3.1 西方人口迁移动力的基本理论
西方人口迁移动力的基本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微观理论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个人的迁移动力,如“成本-效益”理论、“中间障碍的概念”等。宏观理论则是以人口迁移现象的宏观统计为基础研究人口总体的迁移动力,如“推-拉理论”、“重力作用原理”等。
(1) 成本-效益理论
人口迁移的成本-效益理论是从迁移的成本和效益出发来解释人们的迁移行为。迁移的成本-效益理论是指迁移者因考虑到通过迁移能获得大于损失的利益而去选择迁移行为。1975 年Sjaastedd、Todaro.P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预期成本-效益模型,他们认为虽然目前的迁移行动未必能带来更多的利益,但是当迁移者从长远看可以获得预期的利益且其大于将会损失的成本时迁移行为也会发生。 [2]
(2) 推-拉理论
根据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学者们从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差异选择的角度,对人口迁移的动因作了更进一步的分析。1938 年Herberle, R.提出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该理论与单纯从经济因素出发来解释迁移的理论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各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认为人口迁移的原因是由于两种力量的结果:一种力是原居住地存在的推动人口迁移的推力,另一种是迁入地存在的吸引人口迁移的拉力。两种力量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共同或单方面作用便导致了人口迁移。 [2]
(3) 重力作用原理
人们在作迁移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原居住地和迁移目的地的利益差异选择问题,同时还要考虑两地之间的迁移距离。人口迁移量是和迁出地推力与迁入地拉力的合力呈正向变动关系,而与迁移距离的长短呈反向变动关系。这个原理可以用理论模型来表示:Mij = PiPj / Dij 。在此Mij 表示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的人口迁移量,Pi 表示迁出地推力,Pj 表示迁入地拉力,PiPj 表示二者的合力,Dij 表示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迁移距离。[2]
理论体系缺乏 补偿体系不完善 补偿标准差异大 未形成特色产业 产业发展无可持续性 移民和征地协同研究不深入 缺乏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研究 安置目标难以实现 工程计划受到影响 工程成本加大 工程工期延后 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和谐移民难实现 政府工作实施困难 移民不积极响应政策 政府声誉差 移民生活受到影响 文化冲突 移民生计困难 社会稳定局面破坏 移民过程中暴力事件频发、移民权益保障差 政府工作不力 对移民长期扶持度弱 无补偿监测评估体系 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 安置工作实施不到位 移民安置规划不完善 法规细则不完善、难操作 官员与项目存在利益关系 赔偿款落实不到位 移民与工程进度衔接差 移民安置经费管理差 前期考察工作不力 专家代表性差,独立的专家意见困难 移民前期研究投资少论证不到位 公众参与度低 移民后期无可持续扶持 当地官员及移民意识不足 反馈渠道不畅 基础设施恢复差 生态家园支破坏 教育程度低 劳动技能少 生活设施不足 电网建设力度小 水利建设不足 生态环境恶劣 产业结构不合理 防腐机制缺位 移民和征地制度协同研究范围窄 图2-1 问题因果图 移民素质低 移民对补偿不满意 (4) 中间障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