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2
4.1
0
0
2009年9月,课题组和荆州市水改办对已经完成的各县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进行了复核,委托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市尚未被集中供水工程覆盖的区域,以村为单位进行了采样化验,全市共采集生活用水样品1636份,结果1635份样品至少有一项指标超标,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样品的水质均不能满足安全饮水的水质要求(见附表2)。而湖北省全省的平均水平是以地面水为水源的分散式供水点均为不合格水;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分散式供水,枯水期水质合格率明显高于丰水期[2]。这说明荆州市农村安全饮水的形势比湖北省的平均水平要严峻的多,可能是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的缘故吧。
附表2、荆州市没有集中饮水工程区域农村生活用水超标样品统计 单位:份
县区名
样品
超标
样品
单项指标超标样品
总硬度
铁
锰
氯化物
硫酸盐
耗氧量
菌落总数
荆州区
69
69
1
23
18
0
0
44
66
沙市区
65
65
11
20
65
0
1
1
57
江陵县
180
180
82
157
129
2
0
0
92
公安县
270
270
2
71
121
0
0
161
66
松滋市
16
15
0
6
4
0
0
3
5
石首市
203
203
198
103
0
85
199
127
监利县
319
319
87
124
173
0
0
162
239
洪湖市
445
445
203
387
383
0
0
394
445
开发区
69
69
1
23
18
0
0
44
67
合计
1636
1635
585
914
911
87
200
809
1164
县区名
样品
超标
样品
单项指标超标样品
色度
浑浊度
臭和味
肉眼
可见物
PH值
荆州区
69
69
6
37
12
23
8
沙市区
65
65
0
28
7
17
5
江陵县
180
180
17
108
0
0
0
公安县
270
270
181
215
27
232
1
松滋市
16
15
1
3
0
2
0
石首市
203
203
146
125
0
133
3
监利县
319
319
1
319
2
200
1
洪湖市
445
445
431
445
0
6
0
开发区
69
69
6
37
12
23
8
合计
1636
1635
789
1317
60
636
26
这也足以证明,湖北省荆州市没有集中供水工程的农村区域,饮水质量绝对是不安全的。根据各县市人口复核资料汇总,荆州全市535.44万农村人口中,没有集中供水工程覆盖的人口356.99万,占农村人口的比例达66.67%。这些人口中,使用手压井取浅层地下水的177.5万人,占分散饮水人口的49.9%,在松滋和石首山区也有引泉、集雨等形式的分散供水设施,两项人口29443人,占农村分散饮水人口的0.8%,还有接近半数农村人口计1755509人直接以沟渠、堰塘水为生活用水,占农村分散饮水人口的49.3%(见附表3)。这种以户为单位的分散供水,根本谈不上保障饮水的安全。
附表3、荆州市农村分散饮水水源现状
县市区
分散式供水人口
小计
有设施
无设施
井
引泉
集雨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荆州区
216612
116774
53.9
0
0
0
0
99838
46.1
沙市区
63606
63606
100
0
0
0
0
0
0
江陵县
274866
248927
90.6
0
0
0
0
25939
9.4
松滋市
551444
262516
47.6
2698
0.5
22000
4.0
264230
47.9
公安县
584486
361598
61.9
0
0
0
0
222888
38.1
石首市
452794
111643
24.7
4745
1.0
0
0
341151
74.3
监利县
865089
462466
53.5
0
0
0
0
402623
46.5
洪湖市
546374
147534
27.0
0
0
0
0
398840
73.0
总 计
3555271
1775064
49.9
7443
0.2
22000
0.6
1755509
49.3
注:以上统计表不含荆州开发区农村人口14629人。
2.2 集中供水工程供水质量仍处于不合格状况
湖北省荆州市截止到2009年底,已经建有集中供水工程列入饮水安全范围的为178.45万人,2005年全市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有119 万人[3],国家实行农村水改工程后,现论上农村安全饮水人员增加了59.45万人。据洪湖、松滋、石首、公安、江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4家农村水厂供水水质检测报告,其中有5家水厂供水水质超标,集中在洪湖、松滋两地(见附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