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天津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还处在初创和探索阶段,专业教学思想体系的研究不足,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家长式方式,缺乏启发式 、研究式的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即使是一些办学较早的院校,对于本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课程教学模式除了纯美术类教学模式,就是理工科的教学模式,缺乏系统的学科相互交叉的主干课程引导工业设计教学。课程设置方面虽然设置了多学科的课程,也是简单的课程相加,缺乏专业主导课程的系统引导。这些教学手段显然无法将工业设计学科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体现出来,导致工业设计专业的“教”与“学”脱节。另外,有些高校工业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由于课程的内涵、目标不清,课程名称不规范,教师使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随意选择。再有教师上课随意性大,因人设课,盲目随意增减课程的现象还依然存在。
据调查,目前天津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办学设备很不足,特别是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还很不完善,专业书籍缺乏,工作室太小,设备简陋,计算机及现代多媒体设备不足,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科研的需要。据了解,尽管不少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成立了人机工程实验中心,但配置的仪器设备较为落后,其利用率很低,满足不了实验教学。
三、工业设计专业建设改革的建议
根据以上调研情况,天津高校工业设计教学很有可能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闭门造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眼界不开阔,一方面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造成宝贵的教育资源的浪费,专业在学校的地位也会越来越低,学生们学习兴趣自然也会降低。如果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将很不利于专业的再次发展,甚至会导致整个专也被淘汰。针对这种情况,给工业设计专业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结合本地区文化、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及学校的学科基础,发展合理的专业方向,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基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
当前,天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滨海新区纳入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天津工业把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技术制高点,作为构筑产业新优势的中心环节,加快实施一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努力培育一批自主品牌,不断增强原创能力,努力实现由“天津制造”向“天津创造”的转变。目前,天津工业已经建成了钢管、汽车、医药等十大产业研发平台,在产业创新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津把开发建设项目的重点定位于汽车制造业、加工业、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文化及创意产业也成为天津市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对象。例如,天津市科委与河北区政府在天津3526创意工场搭建的工业设计技术服务平台,集聚天津市创意产业企业和人才,发展和壮大本市的工业设计企业,为广大工业设计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空间。对我校来说,机械、材料、电子信息、管理等学科基础雄厚,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也给我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社会责任。因此,我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可以充分整合社会和学校的资源,以天津五大产业密集区为依托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集群、机械电子产品集群、汽车制造业等,重点发展电子产品、机电产品、汽车设计等方向的产品设计,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基地。
其次是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
在对所处地区的环境进行深刻分析之后,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转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业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要确定专业的主干和学位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比例,增加教学计划的柔性,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灵活专业方向,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适应性又具有多样性;为了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变化,寻求多样化教学形式,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以激发能力为主”,使学生能够在未来遇到问题时,立刻能够被激发成为思考者、合作者、行动者;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实践课题,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模型制作、工程技术设计、市场推广等,使设计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社会。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师应将国际上最新的思想、技术、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运用到教学中去,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时代最前沿。因此,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通过高校教师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进修班、工业设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培训班等形式,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面向社会招聘教师,聘用更多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担任教师,加强与企业合作的联系。
四、结束语
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被社会所接纳,应该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志。因此,高校对工业设计教育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与改革,用创新性的方法和手段,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逐步培养出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新时代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珏,郭涵.对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
[2]汤志坚.符合社会需要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2).
[3]吴国强.对当前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4]刘春嫒,李国涛,张亚先等.谈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 [5]裴继刚,范劲松,周伯军.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装饰,2002(8).[6]蒋薇,贾宏禹.工业设计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