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白腊坪煤井田地处华蓥山北部边陲,构造上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华蓥山背斜。含煤地层为三叠纪,可采煤层于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之中,岩性以陆相的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含炭质泥岩夹煤层。井田内主采煤层之一----K7煤层就位于须家河组第三段()之中。经地质勘探钻机揭露及已采区域揭露,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对变化的程度、变化的趋势,在定性方面已作了基本的结论,本篇力求应

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白腊坪煤矿现采的韩家槽段K7煤层厚度变化的程度、变化的趋势做量的分析,以便指导下步生产。
一、 计算公式在现采区域附近,利用+430米、+300米两个水平、271采区材料上山及6#勘探线(271采区北500米)剖面,以实揭和钻孔揭露煤厚(构造异常点除外),输入下列公式进行计算评价:
(一)煤层的可采厚度用下列两种方式评价
1. 点状可采率
Ks=n′∕n×100%
2.可采性指数
Km=n′∕n
1
式中:n′---大于或等于最低可采厚度(0.4米)点数
n---参与评价点数

指标反映收集的煤厚点达到可采厚度的百分比及达到可采厚度的比值。
(二)煤厚的变异程度井田内煤层薄,最低可采标准低(仅0.4米)。因而煤层厚度变异程度的正确评价,对矿井开拓设计有重要的意义。用下列指标反映数列的变异程度:
1. 标准差
S =

式中:m—参与评价的煤厚点厚度(i=1、2、3、4……n)
ū—参与评价的平均煤厚
n—参与评价的煤厚点数
s—均方差(标准差)
此指标是反映厚度变化波动离散性质的一种量度,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S值也就越大;收集的煤厚异常点越多,S值就越大,说明煤层厚度越不稳定。
2. 变异系数
标准差只能表示各变数的波动离散程度,它是以平均值ū(参与评价的平均煤厚)为基础计算的,当变数值(即

点)相差很大时,S(均方差)不能确切地反映厚度的波动离散程度,因此,用
2
变异系数ē进行比较:
ē=

×100%
计算出的百分比值越大,变异程度越大,煤层变化越大。
(三)相关程度 通过作煤厚曲线图可以发现,沿一定的方向煤层有变厚(薄)
的趋势。那么,厚度与距离是否可能相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相关系数γ,利用临界相关系数表,衡量距离长短与煤厚变化这对变量的相关情况:
γ=

式中:s(x x)=

s(y y)==

s(x y)==

式中:

----参与评价的各煤厚点厚度(i=1、2、3、4……n)
ū----平均煤厚

----参与评价的各煤厚点间距(i=1、2、3、4……n)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