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本文通过近20年来天津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分析,探讨了如何使天津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办学体制等方面适应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
关键词:天津;经济结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随着国际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天津市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沿海开放大市,中国经济增长第三级,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面临不断优化与升级,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并推动高等教育进步,高等教育结构如何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本文研究的关键。
一、天津经济结构变化进程及调整目标
从上世纪90年代后,天津经济产业结构从“结构转换”式的战略性调整向“优化升级”的目标发展。到了21世纪初,天津“十二五”规划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一)天津经济结构优化的步伐及特点
本文从天津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研究天津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表1可知,20年来天津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7.5倍,年均增长率为15.7%,2011更是突破万亿大关。
表1 天津20年GDP变化值(亿元)
年份
1991
1995
1999
2003
2007
2011
GDP
1500.9
931.9
1500.9
2578.0
5252.7
11307.2
数据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1992—2012
纵观天津三大产业结构变化,21世纪初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天津产业结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态势。根据表2中的数据,天津产业结构升级有如下特征:首先,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不断呈下降趋势,且幅度剧烈,
作者简介:张妍(1988—),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王佳佳(1987—),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
从1991年的8.5%降到2011年的1.4%;其次,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曲
折波动,从1991年的57.4%降到1999年的50.6%,又回升到2007年的55.1%,
后截止2011年又下浮到52.4%;最后,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先快后慢,从1991年的34.1%到1999年的44.7%,后为2011年的46.2%。
表2 天津GDP中的三大产业变化情况(%)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1
8.5
57.4
34.1
1995
6.5
55.7
37.8
1999
4.7
50.6
44.7
2003
3.5
51.9
44.6
2007
2.1
55.1
42.8
2011
1.4
52.4
46.2
数据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1992—2012
另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也是劳动力发生转移的过程。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扩散,进而又向第三产业转移。从1991年到2011年这20余年,经济飞速发展,不断吸引外来劳动力流入,天津社会从业人数从1991年的476.7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161.0万人,增长接近2.5倍,同时,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也发生很大变化。从表3可知,天津经济结构的优化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不断上升,显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这20余年的变化中,第一产业下降1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18.2份百分点,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主导地位。
表3 天津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1年
19.7
49.5
30.8
1995年
16.1
47.9
36.0
1999年
15.7
45.3
39.0
2003年
16.3
42.9
40.8
2007年
12.5
42.6
44.9
2011年
9.6
41.4
49.0
1991—2011变动
-10.1
-8.1
+18.2
数据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1992—2012
(二)“十二五”期间天津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中心,我国经济增长第三级,其现代制造业、重工业在“十二五”期间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差距会逐步缩小,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会最终超高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并且第二产业社会从业人员也会继续下降。天津“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自主研发和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点,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加快农业现代化,三大产业全面升级优化,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时代产业格局。
1、推进第三产业
以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是大力发展旅游、医疗、文化、非义务教育、培训、社区、房地产等为内容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二是继续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技术咨询、电子信息等为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其对第一、第二产业的辐射能力。三是提高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管理等为内容的公共服务业,构建与国际化港口城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
2、优化第二产业
继续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重工业化,推进电子信息操控广泛运用,创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地位的国际化制造业大型基地,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型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加快产业融合集群,改造优化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航天航空、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生物医药这天津八大优势产业,建立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提升天津竞争优势。
3、创新第三产业
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构建具有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的“三生型”多元化现代农业。一方面运用创新技术改革传统农业,推进农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化过度。另一方面拓展农业的文化市场功能,开辟集旅游、教育于一体的农业园,创建一批生态绿色园林,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需求。
二、支撑天津经济结构升级的高等教育要求
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不仅供给的数量影响着经济结构,而且劳动力供给的结构也对经济结构起很大的制约作用。在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大量低素质社会劳动力往往有利于发展劳动集约型产业,而要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则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社会劳动力。因而一国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现存劳动力水平结构的差距,又要考虑到劳动力水平结构短时间提升不迅速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带来的制约作用。而落后的人才结构,往往是阻碍经济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20年来,伴随经济结构转型,起支撑基础作用的人力资本也在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天津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数量、质量、结构等诸多方面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