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发展我国慈善基金会的策略选择 ——基于美国慈善基金会的发展和汶川地震应急预案的研究
发展我国慈善基金会的策略选择 ——基于美国慈善基金会的发展和汶川地震应急预案的研究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田学辉 张燕源 张瑜
【分  类】 经济与管理科学
【关 键 词】 慈善基金会;美国;汶川大地震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汶川大地震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全国上下及国际组织积极予以援助,在各种慈善捐款中,我国的慈善基金会势显单薄,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对如何发展我国的慈善基金会进行反思。该文主要通过对美国慈善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及汶川大地震中相关应急预案的研究来探索发展我国慈善基金会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慈善基金会;美国;汶川大地震

  2008年是中国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继年初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冰冻灾害后,5月12日四川汶川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0级特大地震,造成的损失巨大。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30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95人遇难,18403人失踪。[1]面对如此大的灾难,全国上下及国际组织积极予以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第135号《汶川特大地震救灾捐赠款物及使用情况公告》显示:截至2009年2月28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760.22亿元,其中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及16家全国性基金会共捐款(包括折合物资)78.44亿元,约占总数的10.32%。[2]目前我国的慈善公益组织才有100多家,全部100多家公益组织年收入不到GDP的0.1%,而美国1998年豁免减免税收的慈善公益机构就有120万个,掌握的资金总额为6241亿美元,约占美国当年GDP的9%。[3]可见我国慈善基金会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汶川大地震激发了民众的捐赠热情,同时基金会的数量也迅猛增长,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已设立基金会153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62家;建立经常性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万个,初步形成了社会捐助网络。[4]可见,我国慈善基金会的发展还是比较有潜力的。

  一、慈善基金会的内涵

  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从事公益活动的非营利组织。按照活动领域划分,基金会可分为慈善类、文化艺术类、科技类和教育类等,其中,慈善基金会约占31.88%,在基金会组织中占的比例最大。慈善基金会,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其应该符合非营利性组织的几个基本特征:非政府性、非营利分配性、组织性、自治性和志愿性。[5]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即非营利组织应该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社会组织。康晓光认为,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的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即可称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 [6]。

  美国基金会中心对“基金会”的定义为: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有资金(通常来自单一的个人,家庭或公司)并自设董事会管理工作规划的组织,其创办的目的是支持或援助教育、社会、慈善、宗教或其他活动以服务于公共福利,主要途径是通过对其他非营利机构的赞助。基金会作为慈善组织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中国的社会大背景下难免受到体制性因素的影响而缺乏一些“民间特性”。我国现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指出: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规定的非营利性法人。我国的基金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纯官办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其本身就是一个政府部门;第二种类型是官办民助型,如宋庆龄基金会,它从社会筹集资金,性质属于事业单位;第三种类型是民办官助型,如中华慈善总会,这类基金会自我管理自我运营,但与官方联系密切,这种基金会在我国占多数。

  总之,慈善基金会即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自有资产及基金运营收益,从事慈善类公益活动(包括自然灾害、教育、文化、卫生、科学及社会福利等)的非营利性组织。

  二、美国慈善基金会的的主要运作模式

  (一) 美国慈善基金会概述

  在美国,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慈善基金会已经成为社会的独特现象,美国的慈善基金会不仅在国内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而且在世界上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它在追求自身利益和美国国家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帮助了受援的国家和地区。

  美国慈善基金会类型各异、大小不一。大部分拥有的资产额低于10万美元, 每年用于慈善与福利事业上的资金也在1万美元以下,这类基金会大都带有明显的捐款人个人喜好的色彩, 并一般都用在与当地某项公共事业相关项目上;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 每年用在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在10万以上的基金会约有3400个左右;而资产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200家左右, 但其资产却占所有基金会资产总额的65%以上,每年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占所有基金会年度捐款总额的48%左右, 即27亿美元左右。美国慈善基金会的蓬勃发展与美国慈善事业成熟的运作体系、宽松灵活的慈善机制以及强大的政府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二) 美国慈善基金会的运作模式

  根据美国基金会中心的分类,美国主要有社区基金会(CommunityFoundations)、独立基金会(IndependentFoundations)、公司基金会(CorporateFoundations)、运作型基金会(OperatingFoundations)等四大类基金会[7]。美国现代慈善事业始于20世纪初,1911年,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了“纽约卡内基基金会”,奠定了现代慈善事业的基础。卡内基的开创性在于他奠定了美国现代慈善组织的基本模式,成立了商业化运作的慈善基金会。美国企业家贯彻卡内基现代慈善的概念,在运作模式中引入市场机制,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慈善事业。

  盖茨基金会是卡内基现代慈善概念的贯彻者。盖茨基金于2000年1月成立,刚开始时拥有240亿美元资产,至2003年年底,扣除各项捐赠,盖茨基金的投资额为276亿美元,投资收益39.3亿美元,总资产为268亿美元。盖茨基金会目前拥有290亿美元的资金,是美国最大的慈善基金会,加上巴菲特捐赠的300多亿美元善款,该基金将拥有600亿巨额善款。[8]基金致力于根除发展中国家的疟疾、肺结核和艾滋病,其工作重点除了帮助美国公共教育改革以及健康隐患,国内的穷人外,还每年拿出8亿美元研究艾滋病的治疗方法,这和世界健康组织每年的预算不相上下。

  盖茨基金会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慈善事业:合理投资——高额回报——部分收益用于慈善,剩余收益和本金继续投资。盖茨基金会虽然属于非赢利组织,但其管理模式和商业公司也有几分相似。基金会理事会(类似于商业公司的董事会)有三名理事,分别是盖茨、梅林达和盖茨的父亲老盖茨。在理事会下面设有职业经理人,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这些人在基金会的资助宗旨下找到好的项目和好的专业慈善机构。2001年以来,盖茨基金会每年都将总资产的88%—94%用于投资,捐出数额的占比则为3%—8.5%(表1)。2005年以来,其投资收益已超过当年收到的捐款。2007年,其以381亿美元的投资获得了高达49亿美元的投资报酬,高于当年其收到的捐赠(包括来自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的31亿美元)。可见,尽管受到全球最富有的两大慈善家资助,但对盖茨基金会而言,出色的投资回报仍是其行善的有力依靠。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交大法学《交大法学》
《交大法学》(季刊)创刊于2010年,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主管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编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学类学术期刊。其创刊于2010年,采取以书代刊...
国外文学《国外文学》
《国外文学》(季刊)创刊于1981年10月,是由北大主办的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评介外国文学的学术性刊物。 《国外文学》系中文核心期刊,主要面向国内外文学研究,教学工...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杂志,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2-1303/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德...
中国心理卫生《中国心理卫生》
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873/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
印染《印染》
《印染》(月刊)创刊于1975年,由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全国印染科技信息中心主办。国家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国纺织系统半月刊科技期刊,其发行量、影响因子和经济效益均...
社会学评论《社会学评论》
《社会学评论》双月刊,创刊于2013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 《社会学评论》的办刊宗旨是:秉承“崇尚学术,追求真理...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