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国内等值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等值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向仍东
【分  类】 经济与管理科学
【关 键 词】 等值;翻译等值;可行性;相对性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等值作为翻译标准和理想,相对于传统的翻译标准更加准确、具体,它有助于使信息量化,更好地处理有关结构、意义、文化、认知和语用等问题。本文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翻译理论家们对翻译等值论的研究,对与其相关的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如等值的界定,等值的可行性和相对性等等,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以及有关翻译等值研究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等值;翻译等值;可行性;相对性
 
General Review and Perspectives over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Research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is devoted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bout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n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in the past years in China, and particularl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some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study, such as definition, translatability, relativity, diversity aspects of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so as to mak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and some implications about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y are also provided.
Keywords: equivalence;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feasibility; relativity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翻译值论”在西方的现代翻译研究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80年代之前“等值”这一概念还不为中国的研究学者所熟悉,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中的等值、等效等理论开始被引入中国翻译界。“这一虽不新但至今( 我国翻译界) 还没有人如此高度概括过的观念”(杨晓荣,1996)输入以后, 立刻给中国译界的研究, 特别是翻译标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 带来了新的局面,各种争论也随之展开。在此理论的影响下,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形式的等值,有关翻译的等值问题成为学习研究的重点。研究者们在对等值的研究中发现了等值的可取之处的同时,也感觉到了等值在翻译理论中的弊端。有关翻译等值论的著作及研究论文大量涌现。在这种形势下,了解和分析翻译等值论既能帮助我们了解其本质特征并且对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翻译等值研究的概况尽享较为全面、系统地回顾,对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并就翻译等值论对我国的翻译研究的启示提出见解。
 
一、翻译等值的理解与分歧
综观有关历史文献,等值概念一直是翻译界的关键问题。对于翻译等值的界定众说纷纭,有关“等值”一词的记载最早出现于1541年。等值在一般语言词汇里被用作模糊词语,意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等值”一词在汉语中好像有“对称”之嫌,但英语概念“equivalence”本身却有相当明确的意义。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引进的等值,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吴义诚 1994:1) 1789年,坎贝尔把词义与用词目的联系起来进行探讨,有人认为这就是“灵活对等”等理论的先导(谭载喜 1991:172 )。20世纪50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提出了“作用相符、语言与文体相符”的“等值翻译论”(费道罗夫 1955);雅各布森1959年提出了其著名的“差异等值”;卡特福德1965年提出了篇章等值的概念;奈达在论述翻译的性质时曾说:“翻译是指接受语复制源语的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首先在意义方面,其次在文本方面。”(Nida 2001:62)之后,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理论,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Nida 2001)。1986年奈达用“功能对等”替代了早年的“动态对等”的提法,指出翻译就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原语信息;翻译追求自然切近的等值而非同一;翻译的首要之点,是翻译信息的内容,兼顾信息的语体;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等(谭载喜 1999)。其他有关翻译等值的论述还有科勒、波波维奇和卡德等,他们在分析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翻译等值进行了具体的分类。
反对翻译等值的人,认为等值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对翻译实践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是一个“无限模糊、不着边际、无所适从的标准”,“是在掩盖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实际上是将整个理论建立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对应关系这一前提之上”(刘祖培 2000:1-4);纽马克也认为应当抛弃诸如翻译单位、翻译等值之类的论题,因为它们要么太理论化,要么随机性太强(Newmark 2001a)。由此看来,古今中外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所追求的都是如何完整地把原语的形式和内容转化为译语,以求得双语最大限度地等值,但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必然导致语言符号系统内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次上的非对应和不完全对应关系,进而有了直译、意译、功能为先亦或形式为先、译文可否超越原文等的争论,所有的分歧莫不源于此。
二、翻译等值的可行性与相对性
(一)、翻译等值的可行性
翻译等值理论的提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阐释翻译问题的,其目的是增进和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民族融合。每种语言都有其自己的遣词造句方法,都有丰富的词汇表达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那么翻译等值是否可行呢?首先必须明确翻译的定义。纽马克曾对翻译定义为:“翻译即填补语言间的空白。”在他看来翻译还涉及到解释和改写,即容许直译和意译。正因为这样,纽马克认为“原语文本的每一层意义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翻译成目的语言”。因而在可译性的问题上,纽马克和奈达的观点是一致的,正如奈达所说:“凡是一种语言能够表达的事物,另一种语言也能够表达。”(Nida, 1984: 14)但这并不意味源语文本的每一层意义都必须在目的语中得到再现。相反,译者必须根据文本的意图和自己的目的进行“选择、掂量、权衡”,比较不同的“对等词”或“意义的载体”(Newmark, 2001b:33),确定优先考虑的意义层次和相应有效的翻译方法。当然,语际转换中确实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刘宓庆说得好:“难以逾越与不可逾越是两个概念范畴”,只要译者不断进行掂量、权衡、比较、取舍,“任何障碍都不是不可以解决的。”(刘宓庆,1990:147)因此从中可以看出,翻译等值和可译性是现代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有助于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比较准确地研究判断译文的等值量,找出差距,探索改进译文的途径和方法。
 
(二)、翻译等值的相对性
    翻译的绝对标准就是严格与原语等值,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这应是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等值度。而这里的等值是相对的等值。正如奈达、纽马克等翻译理论家多次指出的:“绝对的翻译等值是不可能的。”因为客观上存在“不可译的限度”。其原因有如:(1)原语语言与译语语言的差异;(2)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3)译者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和风格与原语的差异;(4)译者的社会观和审美观的影响等等。由此可见,等值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以及所牵涉的方方面面,翻译等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完全对等”。翻译等值的相对不确定性存在着许多原因,这些原因主要包括译者的特定性、文本的特定性和接受者的特定性等等(程平 2002)。翻译等值一个纯经验的现象,这种现象本身就包含一个翻译文本必须马上所要解决的难点。由于在语言、文化上具有异质性差异,因而在语言、语音、形式、功能、文体及社会文化方面“等值”,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绝对化”在等值论者中又被阐释成一个无限模糊、不着边际、无所适从的标准。可见“翻译等值”只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崇高境界”,“相对性”才是它应具备的一个特质。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杂志,双月刊,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湖北省医疗器械协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国际博物馆》杂志,于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788/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献综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于196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1-1109/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化...
青海石油《青海石油》
《青海石油》由青海石油管理局、青海省石油学会、青海油田公司主办。 《青海石油》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
小氮肥《小氮肥》
《小氮肥》更名为氮肥与合成气 《小氮肥》(月刊)创刊于1973年,由上海化工研究院主办。 《小氮肥》本刊绐终以迅速及时地为全国小氮肥行业传递技术信息,促进技术交流...
中国比较医学《中国比较医学》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原名《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1.3~2002年),创刊于1991年3月,2003 年易名为现刊名,是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主办...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