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核心战略(Core Strategy):厘清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边界与内涵
公共服务型政府究竟应该提供哪些公共服务呢?这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创建过程中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确定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应提供的公共服务,那么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将有可能会迷失方向。从中外各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来看,公共服务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教育类公共供给、社会保障类公共服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公共科技类公共服务、公共事业类公共服务、公共秩序类公共服务和公共行政类公共服务等等,公共服务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任务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与西方国家发达的公共服务体系相比,我国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品质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公共服务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共服务会随着公共需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作为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公共需求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决定了公共服务的动态性。
[15]譬如说,城市化使得原先属于私人性质的垃圾处理问题转变成公共性的问题,结果垃圾的回收与处理成为了城市化后急需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此外,诸如食品安全、文化安全、网络治理等问题都是社会发展与进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公共需求。因此,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公共服务型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理应该有不同的内涵,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
(二)竞争战略(Competition Strategy):利用市场竞争的力量驱动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使命是提供公共服务,要求政府必须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扮演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服务角色,而要成功地履行这一神圣使命不仅要求公共服务的主体有着良好的公共道德与精神,更需要有一种来自外部的驱动力。外部驱动力的获取可以通过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导入市场机制来实现。传统公共服务模式的失败在相当程度上可归咎于公共服务安排中公共部门的垄断地位,正是这种垄断造就了诸如机构的膨胀、成本的攀升、质量的下降、服务意识的淡薄等各种负面问题的出现,解决和根治这类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打破传统公共服务模式中的垄断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进而利用市场的力量迫使公共服务部门专注于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服务态度的改善,因为“机械的效率是有限的,而竞争的效率是无限的”,“哪里有竞争,哪里就会取得较好的结果,增强成本意识,提供优质服务。”
[16]所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亟待引入企业家精神,把部分公共服务推向市场,或是在政府内部引入竞争,创造内部市场,从而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形成公对公、公对私和私对私的竞争格局,达到利用市场竞争的力量驱动公共服务的目的,因为“公共服务供给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公共还是私有,而取决于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垄断与竞争。”
[17]
(三)路径战略(Path Strategy):选择适当的路径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从世界各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来看,其路径选择是不尽相同的,如英国主要通过开展“公民宪章运动”来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美国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政府绩效评估运动来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创建。尽管考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涵与路径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经验与做法,对于推进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有鉴于此,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中需要选择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借鉴西方经验的路径:(1)扩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宣传力度,让服务的理念深植于公务员与公民的心中,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持久的元动力;(2)继续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深化,力图在行政组织机构的精简、行政组织规模的优化、行政区划的科学化、行政管理权限的合理设定、行政责任的落实等方面取得突破;(3)积极打造电子政府,推行阳光工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营造一个虚拟、开放、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4)全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各项公共事业,促进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协调与均衡发展;(5)不断加强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人员的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学习、培训、竞争等方式转变其服务态度,增强其服务意识,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效能战略(Efficiency Strategy):应用评估保障公共服务的成效
传统管制型政府是一种注重投入而轻视产出,注重管制而轻视服务,注重管理过程而忽视管理结果,以政府为本位而非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
[18],而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需要关注服务的理念、服务的方式、服务的过程,更需要关注服务的成效。避开公共服务的成效去谈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无异于纸上谈兵,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始终需要坚持效能战略,用评估机制保障公共服务的成效。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全面引入公共服务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在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注入竞争机制,创设公共服务中的鲶鱼效应;(2)根据各领域内公共服务的性质,从公共服务的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可及性等维度制定科学的公共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确保绩效考评科学性与客观性。(3)引入多元的公共服务评估方法,力求通过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相结合,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系指公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事前评估、事中评估与事后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4)强化公共服务评估结果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尤其是要把评估结果作为公共服务部门资源的获取以及人员的奖惩与晋升的参考依据,切实增强公共服务评估结果的权威性与效用性,达到用考评驱动公共服务的目的。
(五)文化战略(Culture Strategy):培育公共服务文化,倡导公共精神
与其他战略相比较,文化战略是一种更高和更深层次的战略,离开文化战略,其他战略工具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有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势必受到影响。犹如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之于企业一样,公共组织文化是公共部门的灵魂。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把培育公共服务文化作为政府管理者的终极使命,大力倡导公共服务精神,转变政府的文化DNA。让管理的核心职能回归服务,让服务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因为政府根本使命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政府应该竭尽所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物品。
[19]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民享受公共服务成为理所当然的逻辑,因为“某些时候,那些未受教育者(公民)并未意识到享受公共服务是他们的一种权利。而政府官员则把公共服务当作一种个人的喜好,并且视其为个人借以获取奖赏的资本:“这种根植于公务员与其委托人双方的情感意识之上的、制度化的文化态度和行为方式促成了不道德的行为。”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