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双边贷款协议是巴西政府和中国政府合作计划的结果,贷款不仅将被用于向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 )2009-2013年总额1744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提供资金,勘探近期发现的深海油气储备区;还将用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投资计划,包括从中国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融资。如协议中包括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从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站、钻井平台和运输船等设备, 实施巴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将有利于增强中国公司在巴西的竞争。
表1 2009年中俄与中巴石油换贷款协议 日期 国别 贷款总额 还款方式 贷款用途 涉及企业 2月17日 俄罗斯 250亿美元 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 俄罗斯石油公司60亿美元偿还债务;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中国支线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 2月18日 巴西 100亿美元 石油收入现金还贷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2009-2013年间总额为1744亿美元投资计划 国家开发银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 资料来源:高建,杨丹, 董秀成:《贷款换石油:中外石油合作新模式》,载《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10期,第19 – 23页。
三、构建相关的理论分析框架
从以上的案例中,尤其是中俄合作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实一方面作为产油国的俄罗斯等国家一直希望在欧美市场以外寻求新的石油出口市场,以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增强本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自主性,最大限度的谋求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目前为了破除“马六甲困局”,也正在争取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因此与俄罗斯、巴西等能源出口大国在战略上有着高度的利益契合。但是,直到近期的“石油换贷款”模式才使得双方打破了僵局,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合作。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双赢的结果在金融危机之前迟迟不肯到来呢?为什么最后我们是以“石油换贷款”这一模式才实现了双方的合作解呢?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可以较有说服力地解释这其中各个当事国的行为。
(一)博弈论中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囚徒困境”是非合作博弈论中的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它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从个人理性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策略的结局,却不如合作策略的结果。或者说,从个人理性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策略的结局,从整体来看,却是最差的结局。因此,囚徒困境的占优策略均衡反映了一个矛盾: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14],囚徒困境不仅在经济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国际政治方面也显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如国际上安全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军备竞赛等。下面我们不妨用它来分析一下中国和俄罗斯等产油国所面临的困境。
本文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旨在通过一个支付矩阵,来对两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考虑其对参与者的行为的影响。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有两个行为体,它们分别是类似于中国的石油消费国和类似于俄罗斯的能源生产国,两个国家都有有限理性的,也就是说都有机会主义的倾向。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具有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每个国家都有合作、不合作两种策略选择,而且这种行为的选择是基于两个行为体对自身的成本——收益的权衡。在下面的矩阵中,左边的数值代表产油国的报偿,右边的数据代表消费国的报偿。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则假设每一方获得的收益都是相等的,二者的效用都是总收益F的二分之一,减去二者为合作付出的沉没成本,为F/2 –c。而如果当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不合作时,合作的一方付出沉没成本c,而另一方获得收益p。如果双方都选择不合作,则每一方效用都为0。
表2 静态博弈模型 消费国 合作 不合作
产油国 合作 F/2 –c , F/2 –c -c , p 不合作 p , -c 0 , 0 在没有强制性的第三方的合作中,一方可能出于对另一方分道德风险(moral hazard)的顾虑而导致不合作,从而导致效率的损失。比如,对于一方合作而另一方不合作的情形,如果是产油国选择合作,修建了以消费国为主要目的地甚至供油终端的石油管道,则消费国可能会有“敲竹杠”的行为动机出现,即在产油国已经付出大量沉没成本的情况下,提出大幅度降低石油价格或其他要求。这就将使产油国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这也正是俄罗斯一方对“安大线”迟迟不肯动工的重大疑虑之一。[15]而如果是消费国选择合作,它也要付出一定的沉没成本,比如为适应某一产油国特殊的油质,修建大量的只适应这种油质的炼油设备,甚至由于过度依赖而导致石油战略上的调整,这时,产油国也可以利用其优势做出提高价格的威胁,使消费国很难不接受。
如果p < F/2 –c,则当一方选择合作时,另一方选择不合作时效用大于合作的选择,此时产油国和消费国的(不合作,不合作)选择成为均衡的策略,双方此时的收益都为0,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
如果F/2 –c > p,则合作的收益大于不合作的收益,合作成为双方的选择。可见,双方是否选择合作,能否突破囚徒困境实现双赢,主要的因素有F:双方合作是带来的收益;c:合作时付出的沉没成本;以及p:在对方选择合作而己方不合作时给己方带来的收益。
(二)实现博弈合作解的成本——收益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单纯的企图通过一次性的博弈往往难以实现合作解。那么,我们就应该增加行为主体合作的收益,增大行为体不合作时的惩罚性的成本,从而改变其成本——收益的报偿结构,使(合作,合作)成为双方博弈的均衡解。
在这次中国和其他产油大国的“石油换贷款”的合作项目中,中方通过给予贷款做出了可行的承诺,实质上是增大了自己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而引入长期博弈、资产专用性以及问题联系等成本,也使得借款方更倾向于遵守承诺。
在下面的这个博弈矩阵中,方框内左边的数值表示还款方的效用,右边的数值表示贷款方的效用。
图3 考虑未来收益和质押机制的完全信息博弈 贷款方 合作 不合作
还款方 合作 (a –c) * ,b* , a -s , -a+θ* b , 不合作 a –(h + s + i) ,-a + h a –(h + s + i), -a 1、b为贷款方获得稳定的石油供给所带来的收益,其实考虑到目前中国面临的石油安全问题,中国方面最重要的利益所在还是石油的长期安全的供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与中俄、中巴的合作,我们即使在战术上有所妥协,但就长期的石油供给来说,这个收益还是很大的。考虑到重复博弈的未来收益,则收益为V= b +b*δ+b* +b* +…,其中δ为折现因子,假设为无限期博弈,化简上式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