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认为:“世界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该敢说、敢笑、敢哭、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虽是一个极具荒诞的形象,但他是鲁迅塑造出来的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战士的形象,他敢想、敢说,敢于作出多数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大胆结论——封建社会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他“诅咒吃人的人”,他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他敢于把社会上的种种人物,种种行为都以主观意志统一在“吃人”的动机之下加以揭露和诅咒,从而在本质上揭示吃人社会对每一个人的毒害,尤其是对孩子的毒害他是从思想上、精神上第一个站出来实践“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打掉陷没将来的阴谋”⑦的战士。这一形象从本质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激励中国人民反封建的启蒙的战斗者形象,它不仅与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和目的也有着不可割的关系。我们说《狂人日记》能示文学革命的实质,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艺术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从《阿Q正传》的现实性意义来看,鲁迅创作自觉地带着思想革命的使命,他笔下的阿Q式的农民悲剧不是悲哀的惨剧,而是从思想革命、思想启蒙出发,真实地揭露出悲剧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泉,那就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及其维护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对普通农民身上的美质的蹂躏。鲁迅写出阿Q的悲剧性和荒诞性,意在“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⑧”所以尽管读后给人以压抑感,但是它不像的有作家写的那样,读后使人悲观消极,而是令人从悲痛中惊醒,激起疗救病态社会,拯救农民不幸命运的强烈愿望。
此外,《故事新编》的艺术真实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鲁迅先生是想将过去的圣贤还他们一个具有血肉和我们凡人一样的本来面目。”⑨他“给了他们生命,显现在我们面前的古人,我们不觉得他们是高不可仰的圣哲。”⑩这说明鲁迅是运用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手法塑造有血有肉的古代人物形象,通过这些古代人物形象所持的批判态度,寄托了他当时的思想倾向,给读者以现实的启示。
注释:
①封孝伦《生命系统中的美学》P364
②鲁迅《坟·灯下漫笔》
③茅盾《读呐喊》
④曾小逸《走向世界文学》P43
⑤鲁迅1933年12月30日致徐楸庸的信
⑥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
⑦鲁迅《准风月淡·新秋杂识》
⑧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⑨⑩常风《朱文公集·卷七十四》
[附]参考书目:
1、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
2、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鲁迅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完整1985年1-4期;1990年1-12期)
4、吕俊华《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内涵》(陕西人民出版社)
5、刑富钧、藏思钰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6、《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