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职校当了差不多八年的语文教师,期间听了不少的公开课,也得到了不少名师的指点,教学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去年,组里有一位老师突然跟我说,当一名职校语文教师真有点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很难活跃起来。那么中职语文课堂能不能像其他专业课那样精彩,那样吸引学生呢?本文是根据我校最近提出的提高教学质量而引发的一些思考与教学过程中的感受所写。
关键词:职校语文教师;活跃;课堂气氛
目前,在职校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有些老师课堂教学过于模式化。久而久之,连学生都知道教师每一个步骤的教学内容了,我认为这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得更生动、更吸引人呢?教学是一个不断的探索过程,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做了不少的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把时间让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能为学习中真正的“乐之者”呢?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大胆的把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主人。比如我在讲授李商隐的《锦瑟》时,由于《锦瑟》一诗的主题向来有悼亡、恋爱、咏物、自伤等多种说法,其原因在于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隐喻。如果简单给出一种解释,既有失武断,又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我把时间让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分析,于是同学们产生“言”的欲望,课堂上他们各抒己见,那节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记得我们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跟我说过,职教40分钟的课堂,老师讲15分钟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应全部让给你的学生。我想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二、将表演运用于课堂教学
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既要完成本课程教学,又要为专业课服务。因此,在教学时应根据学校性质和所教班级的专业特点,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所教的是艺术专业的班级,班主任又是教手风琴的。于是在讲授《荷塘月色》的时候,我让班主任向我推荐一名手风琴比较厉害的学生,然后让这位学生在课余时间练习《春江花月夜》,并且将演奏曲录下来。同时找出普通话标准的学生作为朗诵者。同时,还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图片,提供《荷塘月色》的背景,并通过幻灯片放到屏幕上。这样,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这场融表演于课堂的课开始了。
清越悠扬的手风琴声,还有那抑扬顿挫,深情款款的朗诵在那朦胧幽美的背景下,让人好比在世外桃园中尽情地畅游!当然,也许就有人说了,这样的课太难准备了,太花时间。其实,一个学期上一节这样的课,便可以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艺术表演能力。我上的这个班在学校里,本来属于比较“吵”的班级,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也自然不“吵”了,完全沉醉在自己同学的演奏和朗诵中。再比如在讲授《项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有同学提出能否演得搞笑些,能否作一些添加和删除等。笔者干脆让学生决定,最后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一出方言版的戏,里面夹杂了许多现代时髦语言、英语、甚至好多是笔者看不懂的网上语言。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演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三、把绘画艺术嫁接到课堂中来
受韩日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有一大部分相当喜欢漫画,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国画、油画等。那么何不将学生的这些兴趣与文章的学习相结合呢?比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完全可以采取漫画法。将故事情节,以漫画及简约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又能使学生的概括、改编的能力得到加强。再比如上唐诗《山居秋瞑》,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用一幅画来诠释这一首美文,不仅使学生明白“诗中有画”这一意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黑格尔在谈到艺术创作的本领时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看来,作为教师,我们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最杰出的本领”。
四、让学生当一回老师
职校学生基础要比普高的学生差很多,但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也完全有能力上一堂课了。笔者在讲授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三册时,一开学,就指定一名叫瞿轶静的学生准备第十课《我的空中楼阁》。这名学生是校广播站的站长,也是校学生主持人。不但语文成绩优异,而且表达能力很强,有胆魄。在正式上课的前一周,她就将精心准备的教案拿来给我过目。看到她那认真劲,真是让人感动。更令人欣慰的是,在上课的时候班级的同学显然比平时更认真、更投入。在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答案把握不准时,这名学生反应还挺快的,她指着坐在教室里的我说:“请这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她的这一反应赢得了其他同学阵阵掌声。没想到,这堂课的效果还真不错。
五、巧提问,活课堂
课堂提问教学的最大的优点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职校,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而提出问题后的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掌握课堂提问的节奏和步骤,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后,还应作适度的停顿后再指定学生回答,万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可以使全班同学注意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全体同学都在心中拟一个答案,并因每个同学都有可能被问及而不得不作一定的思考;也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对某一位同学的回答进行评定和补充。
有时这种思考是要有一定的阶梯的,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可以有一个中心问题并附带几个小问题作为思考的引导和阶梯。例如: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篮子。”教师可以围绕“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这个中心问题,设置以下问题为思考的阶梯:这段文字是对夏四奶奶的什么进行描写的?(神情描写)这是什么样的神情?(羞愧的神情)她为谁感到羞愧?(为死去的儿子)她的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的,应该感到骄傲,她为什么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开阔、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挥,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