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久以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非常明显。在德育问题上重视不够,本文提出:只有培养出有良好品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只有培养出能遵纪守法且有礼貌有道德、有知识有理想的接班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本文结合高中德育工作实际,总结归纳了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一些创新举措。
【关键词】高中学生 德育 方法
近段时间,校园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印发了人们的深思,特别是部分高学历、高层次犯罪层出不穷更是引起了我们对德育教育的再思考。长久以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非常明显,很多人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只要学习好,成绩好,考得高分就好”。其实不然,德育工作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教育目的的核心。只有培养出有良好品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只有培养出能遵纪守法且有礼貌有道德、有知识有理想的接班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
当前现实是,不良网络信息侵蚀孩子的生活、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学生的思想、家庭教育滞后不前等现象普遍存在。面对这些现实,作为高中德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加以正视,不断加强德育意识,改善德育工作方法,提升德育水平,才能塑造学生高尚品格,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教师德育意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施完备的德育教育,首先要有完善的校园德育教育体系。为了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和具体落实,可以采取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的办法。实施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制,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计划,督促及考评。建立德育领导小组——班主任——任课教师三级德育组织结构,强化德育管理。其次切实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改革单纯的“传递——接受”教育模式,将德育贯穿在学科教学内容中,教师在设计创新时,注重设计灵活、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生动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意接受,培养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同时鼓励教师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二、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可见养成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程度。高中生正处在思维逐渐达到成熟水平,个性趋于定型,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时期。所以在此时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多年实践,我们从工作中总结出几个切实可行的做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为强化养成教育的实施,我们制定了《学生德育量化办法及考核细则》,内容涵盖思想品德、行为表现两方面,在考勤、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宿舍评比中获文明称号、教室环境卫生检查表现优异等多个内容上都做了全面合理的要求,并及时公布成绩,表彰先进。与此同时还提出了“男生要有绅士风度、女生要有淑女风范”的整体目标,学生遵纪守法、知书达礼、勤奋乐学的行为习惯基本养成。
2.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会是凝聚班级全体成员的一个有效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当前高中生知识面广,常会出现班主任难以应对的奇谈怪论,面对这种状况,设计效果明显、学生参与性强的班会更为重要。在学校德育管理中,我们要求班主任要重视并开好每一次班会,班主任要因势利导,把道理讲“透”,让绝大多数同学能服其理、认其道。一般是先确定班会主题,拟定发言人,多方面搜集与班会主题相关的资料。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集体游戏、实地参观等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确保养成教育。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家长组建起家长委员会,由社会各界关心教育事业的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管理。一方面创立了家长学校,安排资深教师担任家长学校的老师,不定期给家长们讲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正确的育人方法。另一方面建立了家校通手机网络,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在校表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与学校保持一致,从而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育人目标。
三、细化活动方式,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积极建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学生会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机遇。学生会本着“为同学健康成长服务”、“把学生会真正办成同学自己的组织”的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发挥学校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工作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原则,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自主探索、自我体验,引导其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学生的行为习惯由“他律”过渡到“自律”。
学校鼓励学生会自主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如书法大赛、诗文朗诵、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支持学生会利用广播室、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宣传主流道德文化。学生会先后自主组织气象小组、音乐兴趣小组、多科课外活动小组、体育运动队等,以团队带动学生开展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又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四、创新教育方法,营造校园德育氛围。
1.建设内涵丰富、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形成“一个核心两个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一个核心”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总方向上确立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教风学风、校风校训、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传统等,把学校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深入到师生心中。“两个环境”指的是建设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建设中将园林文化、道路文化、奇石文化、建筑文化、墙壁文化等有机结合,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都成为富有哲理的教育诗篇,让校园成为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空间。在人文环境设置上,号召全体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师生自编的《就餐三字歌》、《就寝三字歌》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感染、熏陶学生的一言一行。把中国古典文化和地方文化,以浮雕的形式搬到楼梯口、走廊中,各种文化随处可见,“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温馨提示牌,促进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生们在这种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