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教学模式也不断的推陈出新,一改再改。探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被教师积极尝试运用。……在课堂中,既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作及时准确的点拨,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问题反思 教改实践
作为一名教师,工作开始于高中新课程改革之际。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教学模式也不断的推陈出新,一改再改。探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被教师积极尝试运用。其中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历史教学的一些感触。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前后的变化
教材编写:由原来的通史到现在的模块教学。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更具综合性。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个特定的核心。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一种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促进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发展。模块教学相对于传统教材的编写来说,与当今社会现实联系更加密切,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由原来的知识情感价值目标到现在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能力,二是过程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不仅仅只有认知领域的目标。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将其分裂开来,都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综合实现。
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即所谓的“填鸭式 ”“灌输法”,现在更多地提倡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景式教学等。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
(一)如何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保证课堂的时效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都努力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图片、史料等等,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更多的材料,并借助问答式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想要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往往只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实际。整堂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观察、分析……学生一会儿看课本、一会儿看投影、一会儿又要讨论。整堂课的气氛异常活跃,似乎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除了学生忙得焦头烂额,表面“繁华”之外,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有没有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掌握,有没有自我思考的时间。如果没有,那么其所学的知识如何被消化吸收;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何形成呢?
因此,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形式固然很重要,但决不能忽视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有一定层次和思维含量的问题。选取典型的事例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材料一定要精简、典型;并在课上适当的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如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当前的教学中,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获得知识,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重视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违背了当今新课改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培养。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有偏差,过分的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在教学中,只要学生,不要教师。把课堂变成开放式的教学,不分重难点。从头到尾让学生讨论、辩论。把课堂变成没有对错的论坛。任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而教师不对其加以正确的评价、指点。使学生容易在一些分歧的地方形成不合理的见解,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易走向极端,甚至引发矛盾。并且整堂课的讨论,虽然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但有时也使得课堂的时效性降低。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再加上形成的观点存在偏颇,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的理解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精选典型事例,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寸,既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作及时准确的评价、点拨,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正确合理的利用学案来进行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各学校规范办学的开展,最先发生变化的是,教学时间明显减少。各地各校都在探索高效的教育模式,当前,学案教学的模式被广泛推崇。的确,学案教学有很多优点,它使教学延伸到了课前和课后,既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又使学生作好了课后的复习。 但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又出现了不少问题,模式不规范,题量太大,使学生忙于应付,而没有时间去阅读教材,消化吸收知识。不但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增加了师生的负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如何运用好学案进行教学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中一定要注意几点:一预习案一定要抓基础,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能独立的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二对于预习案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重难点设计课堂研讨案,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选用合适的、新颖的材料,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层层深入引人入胜;三课后作业习题要经典、精练,不能一味贪多。
综上所述,要真正的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专业知识、学生管理、心理学等)。课前作充分的准备,了解学生的状况,并积极地对所学的内容作总结反思。尽快地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实施模块课程的思考》
2、刘莹《新课改下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王佳一《历史教学反思》
4、朱煜《论课程改革与教学反思》
5、《教学案例写作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