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汝仁老师(现在省委研究室退休)教初中班压力大,但责任心强、决心大、干劲足,都有一种“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决心和毅力去教好初中班。语文课的文言文,有些难懂的地方,我就去韩家联中请教王立元老师,学会了再回来教给学生。我们两名教师都写了入党申请书,以教学的实干行动争取加入党组织。为解决体育、音乐教具的问题,存留大队让铁匠师傅付汝增兄弟俩制作了篮球杆架,让木工付师亭制作了篮板。学校买了篮球,付汝仁老师在体育课上教学生打篮球,课外活动老师们也打打篮球,还制作了两块水泥板乒乓球台,让师生打乒乓球锻炼身体。1972年春节由存留、韩家、毛家、邢里四个村,各组队在存留小学举行了春节篮球比赛,活跃了农村文体活动。春天,校园里植上了桐树,南面空地种上了棉花,在农业知识课中学了理论,师生就到棉花地里去实践,秋季棉花获得了丰收。我让村委会计付汝斌购买了板胡、二胡、笛子、竹板等乐器,组成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把全校能歌善舞的男女生组织起来,学歌练舞,根据农业生产、计划生育、先进人物,我编写了快板书、三句半,辅导学生排练。每逢三夏、三秋到场院里为休息时的社员演出文艺节目。汝仁拉板胡、汝万拉二胡、我吹笛子、学生们唱歌跳舞,气氛活跃热烈。若有结婚的户主去邀请,也拉出队伍宣传一下,融洽了学校和村民的关系。老师们还配合村委办“政治夜校”。每周每个生产队拿出一晚政治学习,由教师选读报刊,然后生产队长总结,布置生产任务。存留村的“政治夜校” 名震全县,促进了农业生产,科学种田年年获得丰收,被桓城公社评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自1970年下半年开始,我兼任县广播站通讯员,根据存留村的春耕夏播、秋收秋种、科学种田、先进人物及事迹、夏秋两季交送爱国公粮、计划生育、政治夜校及时写成新闻稿件,投寄县广播站,每投必播。我荣获县优秀通讯员,存留村的科学种田年年获得公社表彰的先进单位。开门办学,教育为政治生产服务,是当时教育形势的要求。学校教育的付出也赢得了村委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学校只要有困难,村委马上就去办。一九七一年冬天,县教育局下达文件,代理教师转正,这是我人生历程上的一个转折点。
我在24名代理教师转正名单之中,由公社文教组长伊茂军上报公社研究再由县教育局批准,我被转为正式教师。“代理教师”干了五年,从此画上了句号。每月工资调至34.5元,再也不向生产队每月交20元,挣300个工分了。所补之款,买了一块30元的南京牌手表,买了一件棉大衣和一双皮靴、一顶棉帽,上下“武装”一下。
我转为公办教师后,更大地调动了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一扑实心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上。1973年7月,我校28名初中生推荐14名学生考桓台一中,被正式录取6名,也敢于与公办教师成堆的联办中学一比高低。9月份,我被桓城公社教育组推荐到惠民师范教师进修班学习。同年11月1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成为党的一员,由此步入了我人生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