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培养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需要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教师要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让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要利用“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为幼儿创设个别交谈的机会,让幼儿敢于与他人交谈;要充分运用大自然、优美的文学作品等等,激发儿童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欲望等等,从而达到培养幼儿语言交流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 宽松 交谈 交流 主动
正文:
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建构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能力是指人能够说出或理解前所未有的、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能够判别表面形式相同而实际语义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实际语义相似的语句的掌握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运用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在语言发展方面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 幼儿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语言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一、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培养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
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应该创设能让幼儿敢于交谈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交流。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孩子在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跟前,胆子会比较大一些,也比较敢于表达,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跟自己的亲人进行交流,比如:“你想跟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你对爸爸、妈妈有什么要求吗?”、“你见到爸爸、妈妈最想说什么呢?”……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委屈,他可能不会向老师说,但他一定会向自己的亲人说;如果,孩子在班上受到了表扬,他也最希望向自己的亲人报喜,这时,会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感情流露。
在游戏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分组游戏来训练孩子们相互间的语言交谈能力。例如:可以让孩子们说一说“你喜欢跟谁在一组啊?”、“你为什么喜欢跟他在一组啊?”、“你怎么才能让他喜欢跟你在一组呢?”、“你能说一说,你们在一起准备怎么玩儿吗?”、“你们想不想老师也和你们一起玩儿啊?”、“你准备怎么邀请老师参加你们的游戏啊?”孩子们总喜欢跟自己喜爱的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他们在一起也喜欢交谈。老师的参与会给儿童以平等的感觉,孩子们也会因为老师的参与而变得活跃起来,教师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还会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思想,这样可以调节语言训练的方法。在游戏结束时,我们应该适时的引导孩子们说出游戏的过程,谈谈游戏的感觉,谈谈是怎么与同伴合作的,这样的语言情境是真实而又丰富的,可以很好的训练孩子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二、创设个别交流的机会,让幼儿敢于与他人交谈,培养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
新《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纲要》中还说:“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创设儿童与他人个别交流的机会,可以锻炼幼儿与他人交流的胆量,为今后对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来校比较早,这时,是老师与孩子个别交谈的最佳时机,老师可以通过赞许,来引起儿童交谈的兴趣,比如:“小明,你来得真早,都和老师来得一样早了。你早上几点就起床了?”孩子受到老师的赞扬,心里一定非常高兴,这样就减少了对老师的戒备心理,他会顺着你的问话,和你交谈。至于交流什么,则不是主要的,重要的就是要让儿童敢于与人交流。放学时,有些家长会因为特殊情况,来晚了,这时,也是老师和孩子个别交谈的大好时机,这时,因为同学都离开了,孩子的心理上会产生恐惧感,所以,教师要首先解除孩子的心理负担。比如,老师可以说:“小亮,你爸爸打电话来说,他有事儿要晚一点儿来接你。你和老师在一起,害怕吗?”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可以消除幼儿的心理压力,使儿童进入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孩子知道爸爸一会儿就来接自己,心里就有安全感,恐惧感也就自然消除了。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入与儿童的交谈了,比如:“平时,都是爸爸来接你,要是今天妈妈来了,你会高兴吗?”这也为万一今天不是爸爸来接,让孩子有心理准备。由此话题引入,我们可以在培养儿童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了解到孩子的家庭状况,也可以,对孩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一些正确的建议。
平时,我们还应该创设一些机会,让儿童相互之间进行单独的交谈。例如:教师对小红说:“小红,老师想用小芳同学的铅笔,你能不能帮老师去向她借一借?”再例如:“小刚,请你去告诉小婷,叫她画快一点儿。”……这样的设计,让儿童比较喜欢去与他人交流,因为,这是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我得要努力的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就是与同学的一次交流,一次交谈,而这样的交流、交谈是有目的性的,它让孩子们感受到应该怎么样去交谈。在孩子的回复中,教师要适时的,让儿童复述交谈过程,对完成得好的儿童要进行表扬与奖励,对一些不确当的语言(包括一些不礼貌的交谈)要给以及时的纠正。这样在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儿童进行“对人有礼貌”良好习惯的培养。班上顽皮孩子小林打了别的小朋友,老师对班上胆子最小的小春说:“去把小林叫到老师这儿来。”因为,是老师叫她去的,小春虽然心里有点儿害怕,但,还是去把小林叫来了。这里在训练孩子语言交谈的同时,也训练了孩子们交流的胆量,也让孩子们感悟到“正义”的力量。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交流情境,让幼儿主动与他人交谈,培养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我不能想象,不到故乡各地旅行浏览,不观察自然景色,不用词语抒发感情,怎能去讲授语言。”他告诉我们,大自然是语言的源泉,培养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就应该投入到大自然中间去。
大自然是触发孩子们语言交流的最佳场所。孩子们来到开满五颜六色的果园,“小朋友们,看着满园的花儿,你想对你的好伙伴儿说些什么呢?”听着蜜蜂发出的轻轻的嗡嗡声,看着太阳点燃的一道彩虹,听着泉水的叮咚声,看着小鸟儿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听到了什么?和你的好朋友说说吧!”孩子激动、赞叹、惊异,他们尽情的在这无限美好的大自然中交流着,语言带着花朵散发的芳香,带着蜜蜂酿造的蜂蜜,带着七色彩虹……面对如此美好的大自然,孩子们相互的交流欲望,会自然而然的流露而显现出来,他们会主动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的同伴,交流各自的快乐,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在语言的交流中,得到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