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学校为主体,打造特色教育
目前我区学校构建了关爱模式和开辟了关爱通道,但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认为是一种“扶差”教育,未能意识到这是一种特色教育。因此,笔者建议教委领导、校长、教师应充分认识“留守”本身正面的教育意义,立足“师陶”、创新举措,把“留守儿童”的教育打造为特色教育。区教委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陶行知教育思想校本教材,让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简明的读本,比较全面地了解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各学校应按照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展生活教育实验,原味再现生活教育,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建立学生实验基地,落实实作教室和爱心家园实验田,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生活实践,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会知识技能、会动手动脑、会生存生活、会做事做人的能力,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精彩。
(三)以家庭为基础,加强亲情交流
我区虽然实行了代理家长制度,调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但代理家长毕竟不是孩子的亲生父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亲情关怀。因此,笔者建议强化家庭监管,家长应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应尽之责,当父母选择外出打工时,最好留下一位来照顾孩子,即使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务工,也应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加强与教师沟通,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且利用假期时间回家看孩子,培养亲情,也可以用这段时间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才不致于使孩子与家长出现疏离现象。此外,家长还应加强学习,利用大型教育讲座,了解一些现代的家庭教育知识,一旦家长掌握了科学育子理念,学会了教育方法,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就会大有改观。
(四)以社区为依托,明确管理机构
我区虽然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开展了法制、心理讲座、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社区教育管理的责任不清也确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障碍。因此,笔者建议我区应该设立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部门,使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专人负责,使社区教育由分散化逐渐形成规模化、秩序化。同时,在社区教育管理机构中,设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委员会,负责组织农村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工作,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净化环境,共同育人,且建立常规的留守儿童监测制度,确定具体的监测办法,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
回顾几年来我区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区将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现场会精神为契机,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四大网络体系为支撑,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推向新阶段,为推进“双百”中心城区率先崛起打造良好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