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已成为教育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主要从区域角度阐述了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网络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以期给人们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了解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留守儿童;网络构建;关爱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网络构建研究”成果
合川地处重庆西北部,总人口154万,城镇人口50余万,农村人口100余万;留守儿童有4.2万名,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37%。全区各级政府和部门均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留守儿童工作范围,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障网络,以学校为主体的管护网络,以家庭为基础的监护网络,以社区为依托的呵护网络,确保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成长有护,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实践
(一)强化保障,构建政府组织网络
区政府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协调好各方的角色和定位的同时,更发挥了主导作用。第一,成立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区委书记王作安任组长,区长乔明佳任副组长,区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由区关工委牵头实施,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教委、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妇联等多个部门为责任单位,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第二,召开联席会议。我区多次召开各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关爱和培养留守儿童工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是培养“红色接班人”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以认识到位促工作落实,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第三,落实经费保障。我区设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基金,改善其生活条件,且每年投入3000余万元,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学生饮用奶,区领导定期与留守儿童开展对接活动,见面交流、赠送礼品,通过形式多样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
(二)重点突破,构建学校管护网络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我区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第一,探索培养模式。一是“4+1”培养模式。育才小学、大石小学等97所中小学把学校“小家庭”延伸到社会“大家庭”,教育内容从学习知识延伸到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体质健康等全方位培养,学校功能由教育教学延伸到为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安全等提供一体化服,让留守儿童健康茁壮成长。二是“教管融合”培养模式。卓尔实验学校、利泽小学、临渡小学等18所中小学将农村留守儿童实行集中托管,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进行全程监护,每天24小时课内外生活都有教职工轮流值班管理,还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三是“综合素质培养”教育模式。方碑小学、云门中学等24所中小学以提高留守儿童综合素质为核心,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网络,锻炼了留守儿童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坚韧、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第二,开辟关爱通道。一是创设心理咨询室。我区各中小学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356个,选派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师生心灵的交流,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困惑,减少烦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3000余名留守儿童已接受心理辅导。二是创设心灵热线。我区各中小学已开通156条心灵热线、建立127个“亲情聊天室”,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学习问题和心理障碍。把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定为“亲情日”,让他们与父母通过视频或电话交流。三是创设互助小组。我区各中小学创设农村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小组队员学习互助、生活互帮,加强沟通交流,体会兄妹情感,积极培养留守儿童友爱互助精神。
(三)结对帮扶,构建家庭监护网络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监护的问题,我区充分发挥结对帮扶的作用。第一,建立“代理家长”选拔制度。我区针对留守儿童人数多、分散广的特点,成立了“代理家长”管理委员会,主要对代理家长的代理资格进行审查,通过代理家长填表和亲自上门查看,确定是否符合条件,待确认后,再与代理家长签署代理家长承诺书,还不定期到代理家长家进行考察,并把考察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鼓励引导留守儿童好好学习,遵守校规,听从代理家长的教导,让父母安心在外务工。第二,开展结对子关爱活动。代理家长与全区4.2万名留守儿童结成关爱对子,在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爱。一是爱心爸爸妈妈队伍。全区部分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关爱对子,担负起“爱心爸爸”、“爱心妈妈”的责任。二是爱心爷爷奶奶队伍。动员近万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当好留守儿童的“爱心爷爷”、“爱心奶奶”。三是爱心叔叔阿姨队伍。组织2万余名机关干部及社区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成关爱对子, 当好留守儿童的“爱心叔叔”、“爱心阿姨”。四是知心哥哥姐姐队伍。发动5万名大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长期开展“爱心哥哥”、“爱心姐姐”志愿活动。
(四)整合资源,构建社区呵护网络
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它是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重要外延空间,我区发挥了社区的呵护作用。第一,建立社区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社区“五老人员”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策划各种有益的校外活动,并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深入开展各种帮扶活动。各村委会为社区的农村留守儿童腾出房间作为活动场所。在活动中心设置读书角、健身角、娱乐角等,丰富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二,开展法制、心理讲座。社区定期开展法制、心理方面的讲座,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第三,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社区通过农村留守儿童自愿者报名的原则,成立了环保小分队,小分队定期、定时、有组织地到社区捡拾各类垃圾、枯枝烂叶,为社区群众宣传环保活动,在社区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思考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区农村留守流守儿童工作呈现出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何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更好地发挥四大网络的实效,是当前我区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以政府为主导,出台相关法规
目前区政府成立了领导机构、召开了联席会议、落实了经费保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但这些措施仍然只停留在表面,毫无法律约束力,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监护职责不明,将监护简单地等同于看管、照应,一旦被监护人的权力迫害或发生侵权行为,不具有法定形式的委托监护人往往将责任一推了之等问题。因此,笔者建议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委托监护责任,出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安全保护方面相关法规,且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在其中增加维护农村留守儿童权力的相关内容,制定相关法规的明确细则,细化和明确具体的惩处办法,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限制,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