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仍体现出一定的“应试教育”因素。这些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创新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不断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社会各界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了深度认可,并大力倡导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然而,流行了几十年的高考形式并没有太多变化,高考的最终成绩仍是决定学生命运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在高考的压力下,将天平倾向了应试教育。而由此产生的问题则是很难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近些年,关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研究工作开展的比较多,而且,有所深入。但是,从实际的教学中仍能发现,实际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且涉及广泛的过程。其中,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手段,还包括后面的评价与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教师和学生在这些环节中则是至关重要的存在。相对来讲,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时期,学生的高考成绩就是决定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本。如今,步入了素质教育时代,教学目标的变化,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应该有所调整。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及“理论教学”模式,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并将自身的主体地位归还于学生,努力做好学生的“知识引导者”,进而将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真正地唤醒,使其在知识的海洋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
二、结合教学实际,实现教学设计创新
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完全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是,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传统教学模式。以至于出现“新教材,老教法”的不和谐现状。从某种程度上讲,课堂教学质量很多时候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质量如何,如果课堂教学设计是科学、合理的,那么教师在严格执行的过程中,一定会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教学有效性也会得到充分体现。反过来,如何采用了不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即使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再好,也只会是让人觉得“貌合神离”。所以,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从而有效实现课堂教学。
(一) 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地明确教学目标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出发点,其能够有效调控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新课程中提出了“三维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标准,其中,不仅将“知识与技能”作为教学目标,还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实现目标。这些目标的综合实现,充分地展现了素质教育目标。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高中数学的素质教育,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一定要严格遵循“三维目标”的设定原则。
(二) 有效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要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紧密联系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个公认的好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设定上,务必要做到灵活、恰当。例如:在进行高中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应该尽量在开始阶段以直观的知识体现逐渐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本质的了解,最后,在逐步向抽象方法过渡。另外,由于高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是趋向于平均的,很多学生之间的数学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要结合所教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认知结构,充分运用分层教学。同时,还可以借助学生间的互助,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等。
(三) 良好的情境创设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有效途径。更是新课标中突出强调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知识认知结构,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分为许多种,例如:“开门见山型”以及“假设探究型”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会觉得既熟悉,又有趣,并且,充满了“一探究竟”的动力。在教师与学生的默契配合下,学生真正地掌握了自身的主动权,而教师也是逐渐定位于引导者的角色。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情境创设”模式,例如:知识的复习课程等。一旦过分地强调情境创设的实用性,很容易导致“过犹不及”。
(四) 合理进行课堂提问设计
无论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还是“探究”,都需要准备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而这就涉及到课堂“提问”的设计,良好的课堂问题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使其保持良好的探究思考状态,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提一些具有思想性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不是”以及“对不对”,更不要给出一些具有暗示性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只会认为提问的毫无意义。
(五) 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设计
为了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开展数学活动时必须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开展,而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把“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让学生能通过活动有所收获,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还要精心设置有效的课堂练习,课堂学习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巩固活动主要通过练习完成。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处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处理,一要能体现课堂教学达到的教学目的,达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二要能及时展示学生练习时易出现的错误,以便为后面的教学扫清障碍;三要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和不同学生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