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二方面,针对双语教学。
“几十年来,双语教学被国际外语教学界公认是一项成功的外语教学途径。” 笔者认为,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新生事物,其研究是要参考和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毕竟我国的情况很独特,生般硬套的结果使得人们被既定模式及其经验所困,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及其效果。
“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旨在传授各门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是目前对双语教学目标的普遍认可的界定,笔者认为应该正确而全面地去理解。具体地说,双语教学的目的应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落脚点,强调两种语言下专业知识的“平行”掌握,力争达到两种专业语言之间较熟练的转换。所以,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应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 而将看懂并能够较准确翻译英语专业资料和文献则应作为英语部分的主要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
双语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弥补专业英语教学的不足,对营造无意识性的语言习得环境和条件,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加对专业和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都将更加有利。同时,这种类型的课程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相对较低,有利于课程的普及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双语专业课程设计中,对于两种语言的比重,教材和板书的形式,作业的类型及考评的标准等要素,其安排应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的必要性显得更加突出。
需要强调的是,双语类课程与英语类课程的教学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其进行科学的整合,使其成为一个有共同目标的完整的教学体系,比分别研究和实践更为重要。
三、对各种教学类型整合应用问题的认识、构想及建议 基于前述非英语专业学生双语能力培养的目的、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种英语教学形式的比较和分析,笔者对大学阶段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体系有一个粗犷的构想,先勾画在以下草图中:


对这一体系的要点说明如下:
第一,公共英语课程开设在低年级,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在该课程中,尽可能加大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内容含量。
第二,对于汉英双语教学,要明确它的专业课,而非语言课的性质,不能以英语能力提高作为主要的目标,具体的设想或建议包括:
1.可跨越整个教学期,选择具有基础性专业知识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英文原版书为主要教材,并辅以中文教材或阅读资料,可以根据课程的难度和学生的程度,编写包括要点总结、专业术语的英汉对照小词典、讨论题、练习题及解答等在内的中文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圆满完成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为外语水平较差,学习吃力的学生提供帮助。双语课程首先应保证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上课应以中文讲授和中文板书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逐步加大英语专业知识的讲授、阅读、作业和考评比重。
2.学生既要掌握全新的知识,又要迅速地完成中、英两种语言的转换,难度较大,但对增强学习能力的益处也非常大。应该让学生建立信心,并有计划地指导和要求学生进行基本的预习、复习、做学习笔记和课后总结,以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3.平时课后的作业和期末的考核题应由中、英文结合构成,考核中文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外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双语的比重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英语考核的重点是专业知识的阅读、专业词汇、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中英互译,以及基本专业问题的解答。
第三,大三以后,针对有意向也有能力的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课程内容可以建立在所学过的双语专业课程基础上,也可以选择更高级的专业课程。区别于双语教学,该类课程应以全英文模式设计,除了与双语类课程相似的阅读、翻译等考评要求外,还应侧重学生口头交流能力、专业报告或论文的写作能力。
第四,双语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课都应该强调其选修性质,特别是专业英语课,对于师资的要求很高,对于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并没有学习的动机和能力。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虑;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便灵活掌握和调控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在双语能力的培养中取得理想的“平衡点”。
主要参考资料:[1] [英] 科林·贝克著,翁燕珩等译: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肖建芳:当代国际双语教学模式概论[M],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3] 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
[4] 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 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1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