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明白,在现有暴露的众多教育弊端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处理和解决好对“人才”的评价、定位和如何使用问题,它是所有矛盾的焦点,如果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它一切便可迎刃而解。为更透彻地说明并证实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的密切因果关系(即“人才”观念与学校教育之间)。笔者再从国人的“心理”要求层面补充阐述这个问题如下:①这一因果关系的形成发展及影响,由中国人的“从实”心理所决定。大多数中国人很讲究实惠、实用、实际。说到读书、就业等事宜也一样,如果自己的孩子或亲人,通过正常自然(并非强求、强制)的读书、学习,到达某一学段结束(指初中、高中或职校等毕业),如果国家、社会、行业不过分地,人为地设置文凭、学历界限,使他们在社会上能找到相应的职业,获得相应的待遇,他们便会有满足感,有了这份满足,他们也就不会有更高的奢求,他们会安心从事并保有自己的这份事业,安居乐业。在这种前提下,肯定地很少再会有人化血本,拼命去学校争分数高低,争重点非重点。要是这样,自然学校白炽化的攀比竞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得到缓解或消退。②这一因果关系形成发展与影响,由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所决定。从众即按多数人的意见或流行做法去行事,也称跟风看势头,中国人这种心理,既表现在购物、消费、生活方面,也表现在从业、从事方面。在从实基础上,一旦没有了“文凭、学历”的限制,同样能使他们孩子或亲人找到相应职业获得生活保障,这会让相当一部分有个性、有思想、有远见的人首先放弃“一股脑儿读书”的念头,并想通 、弄懂 一些问题——那就是读书上学的最终目的意义是什么?只要全社会首先有人想通了这一点,跨出了第一步,必然地过不了多久,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这一问题,然后跟着一起走。随着现实中人们观念逐步转变,一旦新观念遍及全社会,并成为全社会人的理念和行为,那么,可想而知,什么应试、家教,课业负担,攀比竞争,功利主义等一系列弊端最终不得不自动退出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
总之,笔者坚信,摆脱现有教育困境,最关键的一点 ,要废除目前“唯学历是举”的用人观念,树立全面、正确的“人才观”,只有挣脱了这锁链,才会同时挣脱所有绑在教育身上的其它羁绊。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