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论文摘要:当前教育面临一系列不如意,这些不如意在学校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使用不科学、不合理有密切关系。想摆脱现有教育困境,必须首先改变人们的陈旧观念——“人才”不等于学历,学历不等于能力。
关 键 词:人才评价、使用、教育困境、关系、原因等
众人皆知,当前中国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的不如意。这些不如意状况,反映在教育领域,突出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①中小学教育应试严重,分数占学校教育主导地位,教育呈畸形状。②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学得疲惫,做得机械,学习完全偏离教育大纲与要求,作业远远超越学生该承受的范围。③教师有偿家教屡禁不止,部分地方愈演愈烈,家教既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加重学生经济负担。④大学教育急功近利,学术论文造假剽窃,人才培养质量急遽下滑。⑤幼儿教育不断前移,知识成人化,拔苗助长,严重违背儿童心理。⑥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艰难,创业无门,“读书无用论”再成街头议论热点。⑦人才定位缺失,标准失衡,选人、用人“唯学历是举”,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人才显单一性。⑧功利主义泛滥,教育功利化渐成人们共识。
面对众多的不如意、不正常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有人归因于目前的中高考制度,认为是考试唯分是取的做法,导致教育的原生态变味、变形、变质,无可救药;有人归因于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认为是读书功名论,造成教育今天这被动局面;有人归因于教育评价机制,认为是不健全、不公正的考核评价方法,促使学校及教育人只追求分数、升学率,不顾及其它;也有人归因于社会的“人才”观念不正确,选人、用人不科学、不合理而使然之。归纳以上种种成因,从表面看,无不因而果之。而笔者认为,在所有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中,“人才”观念不正确,“人才”使用不科学是最关键的因素,解决了这一矛盾,也就解决了其它问题。我敢于这样说,是基于国内的现实。因为一直来,在我们国人的心目中,对“人才”的概念、意义及标准是极其偏狭的,尤其受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干扰影响,他们心中所谓的“人才”就是指读书好、分数高,从名牌、名校出来的人。至于对有技术、有实践动手能力、有真才实学却没有一纸文凭的人,他们从来没有也不会当作“人才”去看待,认可或使用。由于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便使得整个社会、各行业在选人、用人、聘人时,出现很大误解与偏差——只看学历,不看能力。这种现象持续存在,直接影响并导致了学校为分数而学,为分数而教成了教育工作的主旨。
那么,正确的“人才观”应该怎样?为此,我们得首先弄清楚“人才”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在现实中,什么样的人才算“人才”呢?笔者的观点:“有学历,有能力的人固然是“人才”,这无容置疑;没有学历,但有能力的人(指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其它专业技能等),他们同样是人才,而且是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人才。”这样的人,他们理应也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并给予有尊严的使用。笔者以亲身经历的两件事来说明学历、能力与人才的关系及意义。第一件事,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家里坏了两件电器,一件是电视机,另一件是空调。他请来一位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帮他修理,在修理过程中,我见这位年青人对电视机检、测、割、焊、装的技术之熟练、动作之迅速,颇为惊讶。不一会儿功夫,电视机修好了。调试时,声音正常、图像清晰、完好如初。待一切完成后,我颇有兴趣地与他聊起话来,问他:“从哪所学校毕业的?”“家乡的初中毕业,没上过大学。”他答。又问他:“在哪儿学的技术?”“在一家电器维修厂学的。”“学了多长时间?”“6个月。”简单问答后,我更惊叹不已。一位初中毕业生,通过短短6个月时间的培训学习,竟能对电器的设备、结构、原理、装配了解如此透彻,技术如此娴熟,难道这不是“人才”吗?至少该是一位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吧。恰好这时,我朋友的儿子,一位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的高材生也在场,对此他也不无钦佩,脱口而出:“其实你是真正的人才,比我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他没上过大学,没大学文凭、学历,在单位他一直被当作一名普通劳工使用,既无编制,也无职称。试想这件事,实际上,无论从专业技术角度讲,还是从人们生活实际需要看,假如他与一位无技术、无动手操作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相比,难道我们还不能看出,谁的作用更大?谁的工作更需要,更现实,更有价值?谁可能是“真才”?
第二件事,那是笔者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学生,由于该生读书期间,成绩一般,分数平平,高考时自然没能上线。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奋斗干事业的决心。他毅然决定去上海一家大型汽配厂当学徒,学习汽车维修、保养等技术,经过二年的培训实践,他掌握了熟练的维修装配等技术。回家后,他自信地办起了一家汽配修理厂,由于技术过硬,维修质量上乘,再加经营有方,服务态度好,他很得顾客青睐和欢迎。不几年,他的厂就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由于业绩突出,贡献不小,后来,他当之无愧地被当地有关政府部门一致推荐为“地方创新创业人才”,获得了较高的荣誉。
以上两件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并不是唯学历是举,学历也并不等于一个人的实际能力,“人才”有多方面的意义、要求和作用。在用人、选人、聘人时,我们大可不必囿于“文凭学历”的桎梏而固守一侧,我们可用更开阔的视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去选人、用人。这样,或许我们选到的“人才”会更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为改变全社会人的“人才”观念,彻底打破学历的限制,我们是否可多方面入手行动。比如,从政府层面讲,一桩很简单、很常规,每个人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每年有国家、政府组织的各级公务员招录选拨考试,在报考条件要求中,一句最常见、最显眼的话,“报考者须持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我们是否可直接改写成“凡有同等水平及能力者…”等词样。这样做,不就从国家、政府层面上淡化,摒弃甚至删除了“唯学历是举”的人才观念了吗?一旦政府这样做了,相信其强大的示范效应不久便会波及全国大地。且更为重要的,这一举措的影响、必然促使学校的“唯分数论”得到遏制,因为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另外,从社会层面讲,过去一直来,我们的单位、部门(包括各行各业都一样)在选人、用人时,有一条潜规则始终不变,在众多招聘对象中,如果有博士,就不要硕士,有硕士就不要本科生,有重点本科的就不要普通本科,然后,依次类推。一句话,选人还是学历、文凭首选,其它无所谓。更不可思议的,在单位,即使通过同一途径方式招进去的员工,同样的劳动时间与要求,一旦涉及定资、定级、升迁等事宜,它还会因一个人学历文凭的差异而给其不同待遇和要求,哪怕低学历的员工实际能力远远超过高学历者。假如在这现实中,我们的用人单位,能勇敢地摒弃旧习,打破“学历”的局限,一切按人的实际能力、价值,所作贡献大小而定资、定级、定位,那么,不待多久,何愁全社会“人才”新观念不被确立?一旦“人才”新观念被确立,加之与政府间能上下合作,里外配合,共同推进,到那时,谁也不难想像,这将给中国摆脱应试教育产生怎样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