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关于“学习”,似乎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但就其学习的心理过程而言,又很少有人能说透什么是学习。一直以来,就想涉猎一些关于“学习”的理论。作为教研员,我期待通过自己的指导,教师的行为,然后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有太多不尽人意之处。为什么我们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换来的却不是晴空万里呢?学习理论能否改善我们的教育教学呢?带着这样的问号,我认真阅读了苏州教育出版社翻译的《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一书,读后受益匪浅。
这本书,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学习的概念、原理以及当今世界的研究成果。其中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更加清楚各“学派”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研究成果,及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影响。不同的教育哲学之下,有着不同的学习观、教育观,自然形成了各自不同教育基础、方法论等等。各“大家”能够在充分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侧重,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他们的思想方法对我们受益无穷。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名家,但是对于教学,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如果对“大家”的学习理论多了解些,就更能清楚我们当前所实施的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就能更好地为实施新课程服务。另一方面,此书通过介绍学习的相关概念、原理在实际应用的例子来指导本书的阅读者。我作为一个阅读者,边学习边思索:掌握了这些学习理论,对自身的学习有多大意义?如果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学习体会提炼出来,用来指导教学,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会有多大的帮助和促进呢?事实证明,掌握相关的学习理论,构建学习者自己的学习理论对于自身的成长和提升,受益极大。就拿对学习内涵的理解来谈吧!
首先,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行为主义和认识主义观点当中,我更喜欢认知主义对学习的阐释。正如有位专家结合图式的讲解——一个圆圈,代表学生,在圆圈周围有许多个小圆圈,代表教育的各种因素。周围的所有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工作,都是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对学习只能起促进作用,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需要儿童自己的努力、构建和发展。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话,“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所有好的教育手段,都是能充分促进儿童内化的结果。联想到教学工作,为什么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效果不好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勉强接受的被动状态只能让我们的教学面临着尴尬。它启示我们,作为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和手段,让学生买我们的帐,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在我们的引导下,享受学习的乐趣。
其次,学习首先是读书的行为。没有读书参与的过程,谈不上真正的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的过程。而读书恰好是多感官积极参与的过程。我们常对孩子说:“读书有三到:口到、眼到、心到。”这句话本身蕴涵的科学性,就在于它说明了读书要口、眼、脑多器官参与的科学原理。
第三,学习是接受、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一书,按照学习研究发展的历程,向我们介绍了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发展史,人们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是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相对于研究者来说,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他们要在充分学习和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接受,有所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理论,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是一个接受和传承的过程。其实,从我们个体学习的角度来说,道理也是如此。我们从小学的基础知识学起,每天都在不断的接受和积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开发和挖掘自身的创造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有特色,体现个性化。如果清楚了学习的这层内涵,我们就能搞清楚新课改中出现的许多困惑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专家总强调,一定要处理好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关系?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不是就彻底否定了接受学习?为什么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感悟与表达等等。学习过程中不能排斥接受,有接受才可能传承,但又不能一味地接受和传承,知识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的特点,科学技术信息化加速了知识的增长和变更,因此,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我们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这也是2011版课标所着重强调的。
第四,学习是艰苦的事情。认知心理学家对于学习过程进行了科学而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学习概念的框架、学习表现和影响的因素、目标期待、自我效能等都进行了充分地论述和研究,尤其是信息加工理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过程的复杂,一个会学习的人,不仅要具有聪慧的大脑,还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同时,还要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等等,因此说,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个艰苦的事情。认识到了学习的艰辛,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放在突出位置上,鼓励学生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
第五,学习更离不开实践。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小学生而言,让学生再次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意识等,虽没有什么创新意义,但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思维品质,创新意识,是他们今后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
当下,我们只有很好的了解“学习”,认识“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和发展自我;我们只有熟悉学习的心理过程,认识到学习的诸多规律,才能更好地将学习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