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随着我国护理教育制度的日益完善,护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职护理教育的生存空间显得愈加狭小,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质量逐年降低,工作稳定性差,中职护生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本文针对中职护生在新形势下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职护生;就业;对策
随着博士、硕士、本科及高职护理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用人单位门槛的抬高,中职护生的就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把握中职护生就业的现状,全面分析当前中职护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努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学校和护生两方面出发,根本上缓解中职护生的就业压力,积极应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
1 中职护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1.1中职护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1.1.1中职护理教育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国家财政投入还是教育模式本身,中职护理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而近年来,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文凭热”席卷全国,再加上高校扩招的不断冲击,使得中职护理教育更是“雪上加霜”,迎来艰难的发展时期,生源数量和质量都逐年下降。无人问津的弱势学历使中职护理教育始终无法摆脱夹缝中生存的境地,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中职护理教育的弱势地位。再者,中职护理教育本身也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改革不力、理论与实践脱轨等问题,整体培养能力有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活力,这也更进一步强化了中职护理教育的弱势地位。
1.2.1中职护生属于弱势群体 中职护生大多来自农村的普通家庭、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学习基础较差、自律意识较差、社会反响较差,缺乏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大多心理素质较差,环境适应能力欠佳,不能正确评价自我等。他们与普通高中生同虽属于一个年龄阶段,人生的道路却分向两端:普高学生走向升学之路,而他们却要提前直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在高学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及高职生)挤占就业市场的当下,家庭弱势、学习弱势、心态弱势的弱势群体中职护生成了名符其实的“就业困难户”。
1.2中职护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1.2.1国家政策扶持 2003年12月3日,国家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六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中职护理专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社会了医疗服务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岗位,并根据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和相关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将理人才确定为21世纪我国技能型紧缺人才之一。同样的,2005年10月28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的决定》和2011年12月31日卫生部下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也提出要大力发展中职护理教育,培养合格中等护理人才,加强临床护理工作。2012年是“十二五”开局的第二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三年重点任务的关键之年,这势必将迎来中职护生就业的又一个美丽的春天。
1.2.2护理人员紧缺 2010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52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大部分医疗机构采取临聘护士或护工的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护理质量难以保证。《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未来10年,我国护理队伍将达到445万人,比2010年翻一番;平均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3.14人,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目前平均水平(2.8人/千人口),医护比达到1:1.5
[1]。再加上,全国老龄办于2010年2月23日首次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2]。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家庭、社会、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其对护理的影响而言,由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患病率增加,住院率也将随之增加。社会本身的发展需求与人口老龄化加速前进的交叠意味着现在实际需要的护理人员数量将会更多一些,这也意味着中职护生将有更多的就业和选择机会。
2 中职护生就业现状的对策2.1学校而言2.1.1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 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是学校做好中职护生就业工作的前提。首先,学校应完善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从校级领导(分管教务工作的副校长)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专职干事)再到护理系就业指导责任人员(系主任、毕业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环环相系,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与管理,形成就业指导合力,保障就业指导工作优质高效的开展。其次,学校应围绕中职护生就业积极开发以就业信息网络为核心的中职护生就业无形市场和服务体系,解决中职护生信息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再者,学校还应主动与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等加强联系和沟通,积极为中职护生牵线搭桥,提供就业平台。
2.1.2全程辅导学生就业,正确规划职业生涯 学校要明白就业指导并不仅仅针对即将毕业的中职护生而言的,而是贯穿整个职业学习生涯。所以学校应从中职护生高一开始抓起,将职业生涯规划渗透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学生中,并根据因人而异的特点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即使在学生毕业以后,“也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 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就业辅导服务的意见和使用情况等加以调查和研究, 建立起全程、动态的反馈和循环系统。”
[3]2.1.3提高教学质量,理论实践“两手抓” 学校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制定相应培养计划,提高整体教学水平。首先,调整教学内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教学内容相接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缩减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内容,增加护理知识、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和康复指导知识,使社会、人文、语言、个性心理学知识在各临床护理学科中得到体现和运用;增加病人需求的反应及相关语言表达能力培训的知识;增加护士如何理解和照顾病人等方面的知识,真正做到与临床接轨,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接轨
[4]。其次,加强实训操作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社会所需的中职护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师细致示教、学生充分练习;教师悉心指导、学生加强训练;教师课后反思、学生课余总结三个环节,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领悟、练习和掌握。同事,学校也可根据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及社会发展对医疗护理的需求,增设相关课程,如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完善课程结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