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和“实质性”的成果。深刻解读新课标,采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策略,或许能探讨出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热爱阅读 热爱农村 长远发展 教师成长
语文课程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奠基作用,但当前在农村普通高中教学中,语文却几乎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从学校发展来说,语文是高消耗低产出的学科,与数理化比起来,后者更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训练提高分数。学校不重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从学生来说,语文更像是紧张的计算背诵后的“休闲”,在语文课堂中上下五千年、横贯东西半球地穿梭比较有趣,但面对考试,同样“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从内心里热爱语文的也不多。而教师本身也对语文“慢热”状态颇感无奈。
就笔者任教学校目前的情况而言,语文课程的学习有点惨不忍睹:漠然无神的眼光游离在语文课堂上
,攻读优美涵咏的古典文学对学生来说像是苦役,难得应付的语文作业和作文字体潦草,甚至考试只胡乱填写上ABCD选项的也不少。
高中语文课程的地位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定位: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以上的现状突出了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一个残酷的现实:教学无效性。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可以提高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刻解读新课标,为学生终身学习负责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高度概念化,很多教师在解读上无从下手,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就难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高中语文课程地位解读为例,不难看出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几个弊端: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目标实现之后的一次跨越,心理学对我们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跳一跳摘果子”。而在笔者的教学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并没有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应有的水平。最突出的是阅读量。学生阶段大部分的积累在义务教育阶段,但农村普通高中的很多学生,接触的经典很少,亲近经典的更是少之又少。笔者曾在任教的年级中抽取了一个班级做过一项调查,显示: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看书的占50%;努力钻研教辅书的占25%;表示无所谓的占10%;表示迫于家长和教师压力看书的占10%。这项调查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估量,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当然是阅读。在学生几乎不阅读的情况下,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异于空谈。
有教师认为:解决学生阅读量的问题,根本在扫除阅读障碍,于是课堂上强调字音字形的情况仍然存在。事实上,真正的障碍是“孩子不喜欢阅读”。
朱永新教授多次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程度。学生不管是实现“终身学习”还是“个性的发展”,都离不开阅读。
尽管教材编排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但对于需要大量补充“精神食粮”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与其在课堂上低效地传授一个字的读音,作为教师,笔者认为有责任为学生挑选优质、贴近他们生活和理念的好书、好的影视作品填补他们精神的空白。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新课改以后,语文课程更以其开放性和时代性,容纳了更多优秀文化。语文课程实现其情感目标的方式并不是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的体验。去除无效的教师讲授,而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让学生畅游在阅读的情境中,像牛反刍一样,在大量阅读后,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思想道德熏陶可能要强烈得多。
从学生的发展来说,可分为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确立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就本人所在的高中而言,生源不好,每年考上大学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的三年语文学习几乎是为少部分学生陪读。高考后,他们大部分奔向工厂,再进行语文熏陶几乎是天方夜谭了。这样的现状促使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如何为这部分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语文的学习如何让他们感受到乐趣和实用呢?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部分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承载人生规划的任务:逐步树立学生为自己负责的理念,切实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造多样课型,形成活力课堂新课标高于高考大纲。高中阶段5本必修、4本选修课本的内容是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全部。确切地说,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应该是整个生活的全部:学习的文本资料为固化的生活;而学生的体验和接触的生活本身也应该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这样梳理后,就清楚:当前语文教学单一的课型并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而这也是语文对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缺少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解读,更可以清楚地看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仅高中阶段的九本书是不可能涵盖得了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立足课堂,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型,形成活力课堂。针对“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目标,可以开设出这些课型:阅读课、经典课、名曲课、名画课、礼仪课等。如此既能照顾学生个性化的差异,也能为学生内在涵养掘一个井眼,在未来的人生中进一步发展。
三、立足农村,热爱农村,发展农村“新孔雀东南飞”的潮流越演越烈:西部艰苦地区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往往选择各大城市发展,即使是当个“蚁族”成员。农村地区的学子拼尖了脑袋考上大学,他们多数不会选择回家乡服务,他们选择的理由大多数是嫌弃家乡的艰苦简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语文教学仍然是失败的,因为它未能培养出“热爱自己”的人。试想:一个无法从内心里真正接受自己出身,嫌弃家乡艰苦的人,他如何真正自信,真正热爱自己的文化呢?
对于大部分不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学子而言,他们同样选择“东南飞”。笔者所在的学校,一些考学无望的学子甚至高一高二辍学前往广东等地打工,而不会选择留在农村,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农村。
就整合课程资源而言,各地因地制宜中即可利用农村资源进行语文学习。如作文便可以采取观察课的形式,以学生观察当地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的生长作为内容,既实实在在提高了学生的体验,也丰富了写作的内容。新教育“毛虫与蝴蝶”儿童课程的领路人常丽华老师甚至带着她的学生历时一年,开发出“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诵读古诗词”课程。成功的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生发出敏感。农村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立足农村,以“热爱农村,发展农村”为主题,同样能滋养出服务农村的自知自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