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及时记录。
及时记录是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新现象的有效措施,也是作为一个科学观察者必须养成的好习惯。因为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如不当场记录而凭借事后的印象进行回忆,也就难以做到准确具体了。甚至“走了样”。
4.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在观察中,最好多种感官都参加活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等(当然有毒东西不能尝和闻)。如观察认识苹果:看看苹果的颜色与形状,闻闻苹果的气味,尝尝味道,摸摸苹果的软硬程度,才能对苹果有一个准确本质的认识。
当然多种感官并用,并非主张平均使用,而是根据活动内容或任务性质重点使用一两种感官的同时,发挥多种感官积极性,使其参与,增强观察效果。比如对于动植物生长、天气变化、日月星辰起落等的观察就应以眼看为主,与此同时,还应动手记。
总之,我们地处农村,天天接触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只要注意观察、善于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生物学现象(许多可能是课本上没有的),再对这些现象进一步探索、研究,就可能导致重大的科学发现。比如,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父子俩偶然发现落在墙角的草粒发芽后总是弯向有光的一面,进而发现了植物生长素;几十年前,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观察雌雄孔雀蛾的秘密相会中,发生了昆虫传递信息的性外激素;英国医生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菌有杀灭葡萄球菌的现象,进而提取了青霉素。
事实表明,如果一个人有了比较强的观察力、善于观察,他就能从观察的对象上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特点,悟出别人所未悟及和未感受到的东西。儿童真正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就不难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所以,要重视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学好《科学》,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