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一门科学性极强的课程,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自主探究为主要活动,重视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和科学启蒙,而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前提基础。
因为,观察是我们认识各种事物的门户,是学习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如认识天空日月星辰的分布,地上的万物生长,山川、草木、湖泊、海洋的变化,飞禽走兽的活动和雷电风雨的产生,以及社会生活中五彩缤纷的现象与各种各样的变化,细菌、病毒的形态和活动等等。认识这些都离不开观察。
观察需要正确的方法,实验证明,人所掌握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器官——眼睛获得的。也许会问人长着眼睛难道还不会观察吗?其实长着眼睛的人并不一定都会观察,儿童更是如此。儿童观察事物一般都不细心、不全面,加上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东瞧瞧西看看,很难抓住要领。所以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知觉活动。有效地指导学生观察、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明确观察目的。 人们所说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说明了观察目的的重要性,明确的提出观察目的,才能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
比如把两盆花分别放在向阳和背阴的地方,将两棵蒜分别放在有水和无水的盘子里,然后观察它们生长变化的过程及其异同,具体实际的了解植物生长与阳光、水分之间的关系;再如做架风车看空气怎样使它转动;把水冻成冰了解气温和水、冰之间的相互关系;养几条小蝌蚪观察它怎样长腿、退尾、最后变成小青蛙。这种有目的的观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能使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注重观察方法:
根据观察内容,观察性质或观察目的可有不同分类方法。
1.按观察内容分:可有描述性观察、特征观察等方法
描述性观察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观察,是对事物整体或部分的感性知觉活动,其作用主要是对被观察对象在头脑中“摄像”,并且能将这一“摄像”结果用文字或图形向他人展示出来。
特征观察法是在描述性观察的基础上对事物主要特征或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相对静止的重点观察,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归纳出来某一类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某一个事物的个体突出性。
实验观察是通过试验等手段,科学分析并认识某些原理、规律或现象,是培养观察力的重要手段,是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需要更多思维方法的参与,要求把注意力指向那些能反映本质规律的外在现象,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2.按观察性质和目的来分,可有比较观察法、分析性观察法、追踪性观察法和探索性观察法。
比较性观察法就是把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其间的异同。这是训练观察思考力的初步方法。
分析性观察是对“是什么”进行“为什么”回答,或对“有什么不同”进行“为什么不同”的分析的观察法,需要借助一定思维、观察那些反映特点、规律及本质内容的外在表现,并力图找出其间关系,比如:彩虹为什么出现在雨后的天空?这样的观察可大大提高孩子的观察水平。
追踪性观察法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或演变规律。如天气季节变化,家养动物或家种植物的生长等。
探索性观察法重在探索事物奥秘所在,它观察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结果等,不是仅靠知觉的直观观察可以认识的,需要较强的分析综合力。
三、培养观察习惯。
1.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成功来源于良好的习惯。若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到三、四年级时,就能使好观察成为习惯,善观察成为特点。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观察活动进行的“导火索”,而问题答案的获得则是对观察者最好的奖励。因此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不但可以使观察力训练在快乐自愿中进行,而且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可提高下一提出问题的水平,从而真正促使观察活动质量的提高。此外,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有规律的系统的训练,除了能抓住主要环节和关键之外,并通过观察的现象分析本质。
3.在观察过程中及时总结。
总结包括每一次观察活动结束后的小结和一段时间训练后的总结。小结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观察摘记,也可以是一篇较为完整的观察日记。小结要“趁热打铁”即活动结束后及早进行,如隔几天再回忆,因遗忘而印象会有些模糊,活动也就有始无终了。曾经有过的发现无论多好,也会变为“过眼云烟”。
总结不同于小结,它不是某项活动的记录和分析,而是对某些活动的观察力训练的归纳和分析。可以定期进行。以3个月、半年或一学期进行一次为宜,并注意装订成册。
总结的内容包括:(1)某段时间内主要观察内容的汇总;(2)某段时间内观察力训练的主要方面。如观察要有顺序、抓重点等;(3)某段时间内观察活动的主要心得,是将大脑中的印象进行系统化的重要整理过程;(4)观察得出的结论、成果,是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总结不仅仅是形式,是观察力训练的一次“大阅兵”。
四、提高观察效果
观察力是在观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但观察力不等于观察。在观察活动中,不仅有观察力参与,而且还有人的思维能力参与,甚至还伴随着人的想象力。所以真正提高观察效果,做到最佳观察,需注意如下几点:
1.消除“先人之见”,即要求观察者无论何时、何地和任何情况下,观察不能预先带有成见。因为,凡是怀有预先成见的人遇事往往固执己见,其结果是符合自己“口味”的就吸收,反之就不吸收了。如古文中的“疑邻窃斧”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因为失斧者在对邻居小子进行暗地观察之前,就在头脑中形成了不应有的看法。这种看法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使他的观察力受到极大影响,以致产生错觉。所以在对事物未进行观察之前,不得在思想上产生先人之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观察中的错觉,有助于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
2. 精细观察,注意捕捉“细小”新现象。
在进行观察活动时,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为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观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那些机遇带给我们的新现象,更不能随便舍去感到“微不足道”的新现象。由于偶然机遇,某一“细小”的新现象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多是瞬息即逝的,如果抓住了它,很可能成为我们概括事物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根据,再者观察精细才能发现别人看不见的方面。比如常说的“洞察秋毫”。其次,精细观察还要在“顾全”上下功夫。即观察事物周到全面,避免犯片面性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