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
岗位
职业能力
合作企业:远景风能、神州风电、天赋新能源、九鼎天地风电、紫琅风电、韩华新能源
企业以学生顶岗实习时的表现和工作潜力对学生进行岗位安排,安排学生到相应岗位进行实习和预就业,并发放实习津贴
2.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依据“两企一校 三位一体 亦工亦学,产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导向,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达到:
①教学目标“岗位化”: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岗位要求。
②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过程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递进的方式进行教学,此种教学方法将带动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③教学过程“职业化”:教学中时刻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引导,紧贴风能与光伏行业的的发展,采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任务最好是和企业相关实用性较强的任务)、组织管理企业化(仿照企业开发团队的模式,采用分组项目教学)的培养模式,同时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④教学环境“企业化”:建立“校中厂”,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给学生在校内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人员配置、设备技术与企业实际同步,以此消除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及设备的畏惧感和陌生感,实现学生当前的实习实训环境与其未来企业环境的“零距离”。
⑤课程评价“过程化”:按照企业产品生产和维修标准进行课程评价,特别要注重能力形成过程的考察,通过评价学生在任务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情况。
3.典型案例分析:
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101班学生目前通过“两企一校,三位一体,亦工亦学,产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目前已走上了正式的工作岗位,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该班在入学第一、二、三学期在我院校办企业——紫琅风力发电机有限公司和我院省级新能源实训基地进行认知体验、原理认知实习、中小型风机装配与调试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了风机的原理、内部构造及装配调试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学期进行轮岗训练,主要在生产型企业——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和扬州神州风力发电机有限公司。第一、二周学生开始理论培训,培训期间由远景能源或神州风电的各岗位的讲师分别培训不同岗位上的理论内容;经过两周理论培训后,第三周、第四周去岗位实行ABS培训,并进行ABS考试,第五周、第六周在公司领导的统一安排下去每个岗位操作实习,第七周、第八周学生独立在岗位上进行操作。如在远景风能实习的同学岗位做如下安排:
第一组:在齿轮箱装配、轮毂装配、发电机调试装配电器接线工位上线。
第二组:在发电机组装配调试工位上线。
第三组:在风力发电机机组机舱装配调试工位上线。
这三组分别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继续进行强化训练,直至能独立操作,胜任本岗位。在本岗位达到熟练工要求后,进行轮岗。
通过第四学期的轮岗和强化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学生掌握了风机的原理和内部结构,在以后从事风机维修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学期前五周返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升华,五周后在校内实训中心再一次强化实践技能。在校十周后安排学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部分学生继续在风机制造企业工作;部分学生进入了风机维护企业工作,如江苏天赋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达到了学生向两类企业分流的效果。
第六学期进行就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为正式走向工作岗位继续努力,达到准职业人的要求。
三、经验总结
采取“两企一校,三位一体,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新思路,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手把手、育巧手、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真实的职业环境,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过程中,我们每学期都统一组织学生到校办工厂、校外实训基地,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承担具体的岗位工作任务,使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职业道德与素养,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职场竞争力。学生在生产实习中作为一个“职业人”进行职业素养的磨练,在学生求学期间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通过此种模式的实施,真正达到了培养合格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邢淑清.高职创新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18).
[2]张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5-6.
[3]王端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8).
[4] 丁宏林. “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2012.
[5]赵凯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