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本文拟从新课程标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等几个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讨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而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是“授鱼”(传授知识),而是“授渔”(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目标。下面我就“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主动利用各种学习媒体有目的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了解中外历史,培养爱国主义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抓好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
以积累知识,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原本丰富生动的历史课堂在这种观念引领下,变成为了赶进度,为了考试的枯燥乏味的条条目目了,所以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在上面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在下面却睡倒一片。这种死板的教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和我们教师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四多”,即多学习,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多观察,观察在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和学生的闪光点;多思考,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多总结,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一句话,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必须先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另外,教师还要时刻想着学生,要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只起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首先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学习历史不仅能让学生在对人类漫长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的探究中,学到许多知识,懂得许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人,还能学会怎样思考、分析、处理问题。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以幽默形象的语言,感染学生。再次,教师的巧引妙导,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质疑、追问、以疑诱思,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历史情景的再现,更能起到直接的效果。
(二) 培养学生自主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学”。
信息处理的能力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能做到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它使学生有了自学的本领,懂得读什么书,什么资料和怎样去读,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科学书籍;另一方面,学生有了依据信息指导自己行动的本领,其学习行动就会更为合理高效,因此老师应在课内外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引导、实践广泛培养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 培养自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学”。
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中的关键能力,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人在学习中的素质水平,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带领学生从高一到高三打好基础,具体来说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充分运用知识结构,进行知识整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使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有效利用课本上的图片、学思之窗等,坚持体验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运用古今纵向比较和中外横向比较,透过错综复杂的历史表象,引导学生正确转换角度思考问题,从世界的角度去了解历史,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多角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就帮助学生做到了“会学”。正如冯一下老师所说:“思维活跃了,思想之树就会根深叶茂;思维活跃了,常青的思想之树就一定会绽开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使学生“乐学” 。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把预习或思考后得到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自学的成果,对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有不足之处的学生,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可以从某某方向来继续考虑”、“请你再……,你会想出来的”等,而不要轻易地让学生马上坐下;对于学生中新颖的观点,可以用“你的观点很有见地”、“老师还没有想到这种观点”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会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