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学过程由教师讲授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转变
传统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新课程倡导课堂内容问题化,由教师提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事、社会、自然的真实情境,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样无论对知识的构建,还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都十分有益。教师要引导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将突出的、主要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氯气与水反应时,教师先给出自来水可用氯气消毒和自来水不可以养鱼的背景,学生马上会有:(1)氯气通入水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如果是化学变化,氯水中可能有哪些物质?如何判断?(3)氯水中的成分又会有哪些性质?带着许多疑问,通过观察氯水,对氯水进行预测和假设可能有的性质,根据实验探究中所提供的试剂和仪器进行实验设计,通过氯水与镁条、石蕊溶液、硝酸银溶液、红纸条等实验现象,经教师引导,得出氯水的成分以及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学生认知冲突中得以解决。
六、教学内容由系统知识向知识块转变
传统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系统知识的传授。新课程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紧密结合,也就意味着,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增强“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生活,并积极主动地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例如:在“活动与探究”溶洞的形成时,先展示课本中图3-1-12石笋和钟乳石,教师还可以介绍旅游景点石笋和钟乳石等奇特的石柱,或应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景点的彩色图片,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培养他们审美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这时学生迫切想知道这些奇异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进行模拟“溶洞”的形成探究实验,当学生能够把自然界中发生的变化在实验室中模拟进行时,他们会更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的伟大。原来“溶洞”的形成只是一个在一定条件下由“浑浊”到“澄清”,再由“澄清”到“浑浊”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CaCO3与Ca(HCO3)2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同时,对自然界中岩石的风化、小岛的迁徙等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充分感受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真正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
七、知识巩固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作业常常是被用来巩固知识,或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因此讲记背练和重复演练也就成为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作业往往是教师向学生布置、提问,即被动型的作业多、主动型的作业少,作业形式单一,答案绝对、封闭,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在新课程中,作业除了起巩固与检验作用外,作业还应是一种拓展学习空间的手段,是一种实践、体验的过程,同样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作业不完全是封闭的,对作业完成的评价也不是用对、错来衡量的。要求教师设计作业要有大教育观,走出封闭狭窄的课堂,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教师要认真钻研,勇于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开发作业资源。例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后,作业可布置为:
1、巩固性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为什么工业上利用氯化铁溶液腐蚀铜板制印刷线路板?
(2)为什么在FeSO4溶液中常常加入铁钉或铁粉?
2、结合教材中身边的化学:“铁元素与人体健康”,让学生调查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补铁保健品,写一篇题为“与补铁朋友谈科学补铁”(包括以下内容:目前市场常见补铁保健品及功效如何?补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怎样检验是否变质?怎样才能科学补铁?铁元素多了有何危害?最后提出补铁的合理化建议)
这样的课后作业,既了解了工业上印刷电路工艺、药品的保存以及如何科学补铁,又巩固了学科知识。
总之,课程改革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一定要继续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不断创新,努力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自己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时间、空间和载体,使新课程教学实现其应达到的三维目标,为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