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人民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新形势下,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人民的伟大成就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我们党和人民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不断的实践创新,使中国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关系着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并将在新的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指引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决定了高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召开的高校党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高校是重要的教育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级党委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新形势下,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以及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多变特征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与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最活跃、知识信息最密集、传播手段创新最集中的地方,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对高校师生的影响越来越直接,高校师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独立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功能的不断加强,高校院系的改革发展任务加重,教学科研水平、发表论文数量、承担项目数目多少成了衡量院系发展的硬指标,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不自觉的被摆到了边缘的位置。从教职工的角度来看,面对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面对个人绩效、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巨大压力,难免会产生“重科研、轻思政”的观念,自然会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业务工作上,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难免会受到冲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市场经济导致的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就业的困难等原因。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眼前利益和物质利益,其政治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由于青年学生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可能会受到这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有利于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今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引导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帮助高校师生树立跟着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信念,特别是帮助高校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高校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途径
高校在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着积极的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等精神,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模式。
1.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始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理论和现实的研究,认真分析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改变传统的“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帮助高校师生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基础知识,帮助他们从思想观念上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结合起来,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学习。高校的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结合课程实际,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大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
2. 注重“三个结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注重将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高校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报告、专题学习、集体研讨等集中时间、人员、力量开展的教育形式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党支部组织生活等日常教育形式结合起来,通过集中教育系统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经常性教育巩固和深化集中教育成果;要注重将理论学习与社会活动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应当体现在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活动本身,使高校师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并产生出崇高的使命感和神圣感。通过组织各种志愿实践活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让高校师生加深对当代中国国情的了解,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要注重将统一教育与分层次、分类别指导相结合。从层次上看,既有高校层面规划组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也有校内各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而细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从类别上看,既有对高校师生的思想教育提出统一教育要求,又根据教学、科研、管理、医疗、服务不同岗位教职工和大学生的特点提出各有侧重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