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命题以作者为中心,提高心灵自由度
作文教学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似乎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追求和探索学生主体性的饿作文教学中,我们看到,主体在“导演”的引发下,满积满贮着充沛的情绪和丰富的意象,而好的命题如挖开了“泄洪口”,心灵的束缚一旦解开就有了创造性思维的高度活泼,高度自由,就会形成一般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写作冲动。这时文思恰如涨潮般涌上心头,溢于笔端,就会感到左右逢源、意趣横生、松快灵便,手不暇书。
确立好的命题就是以作者为中心,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去想象,强调发挥个人的意志能力和创造性。不是作者围绕题目转,而是在命题中首先确立作者在成文过程中的精神主体地位。有些命题,多为老生常谈,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或者硬要学生写并不熟悉的题材,期待发表迎合某种意图的话。这类命题把作者视为消极受命作文的被动物,造成学生文思胶滞阻塞,总是感到手束缚、手限制的痛苦。
我们主张大范围命题,再给学生一定“自由权”。例如,在教巴甫洛夫《给青年的一封信》时,为了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我们根据书信体的特点向学生介绍了脍炙人口的《傅雷家书》,并提出命题要求:写我的感激,我的期待,我的发现,以及对书的评价。结果,佳作迭出,令人鼓舞。是傅雷美而流畅的文笔,真挚美好、热烈的情感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感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切实体会到祖国在心中的崇高位置。一位同学动情写道:“对祖国要有傅雷那样的真挚赤诚的情感,对事业要像傅雷那样做事,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这正是巴甫洛夫对青年的期待。从命题方面考察,一般的提供材料作文,总是以材料为中心,学生围绕着材料说。所谓多角度,运用发散性思维,无非是材料的周围寻找最佳切入点,选择最新的联想思路。现在,我们的做法是以作者为中心,对材料进行辐射式的选择;可以整体入手,可以局部分析;可以赏析,可以评议;可论内容,可谈形式,可以写评论,可以写感想。总之,是把作者的精神主题置于轴心地位,大大提高了心灵活动的自由度。意识到精神的主体性,就会意识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巨大能动性,主体力量就有可能发挥到非常辉煌的程度。
情感同作者的选题需要有关,由于以作者为中心的辐射式选题以及在文体方面并不限定写评论,随感,散文或杂文,所以最能体现作者的需要和自觉性。如果作者对祖国的现实和前途有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又感到它同自己有密切的关系,那就必定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就会把社会进步的要求化为个人的需要,同时由此转化成的愿望、追求和意向的强度直接决定了情感的强度,那么他的饿评论和感想就会饱含强烈的情感而感人至深。
再看这样一个教学实例:
教《哥白尼》和《祖冲之》等一组传记文章,我们要求学生写一篇自传。为了落实写作要求,做了如下设计:先比较阅读这来年感篇课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掌握传记的写作特点。后教师补充介绍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旨在让学生了解“普通人””与“伟人”的关系,供写作人物传记时比较。利用多媒体展示贝多芬肖像时,朗读了罗曼罗兰《贝多芬传》中对贝多芬进行肖像描写的一段话,让学生从铿锵有力的话语中,进一步感受肖像所透出的愤怒、渴望和决不向命运屈服的情感。继而又播放了《命运交响曲》第一章,并板书在黑板上一个大而有力的“离”字。旋律、肖像、回忆,把学生带入一种高昂激越的情景。他们似乎看到伟大的音乐家与命运搏斗,把美和希望带给人们的情境。视觉的、听觉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虽然他们写自己的体会却是由课堂创造的情境所给予的奋发、拼搏精神,习作洋洋洒洒,透露着真挚强烈的追求理想的愿望,真是令人欣慰。
由此看来,由教师主导创设的美,并非只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或把它点燃,而更能让其人格纯洁化、高尚化,向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行列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