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抓好:一是要注重人格培养,提高学生素质;二是要“启其蒙,引其趣”,切实提高笔力;三是要命题要以作者为中心,提高心灵自由度。
【关键词】人格塑造 作文教学 命题
作文教学的任务是艰巨的。因为写作既是丰富的精神劳动,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学生学习了写作知识,掌握了写作技巧,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它还与学生的思想、品质等,即人格有着密切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肩负着完善学生人格和提高学生笔力的双重任务。为此,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人格培养,提高学生素质
写作的本质是一个感知 内孕 外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作的主体——学生的自身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自身素质差,人格不完善,情感不充实,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生活经验不丰富,即使文体知识掌握得熟练,也是难以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正如许杰先生在《写作学新论序言》中指出的那样:“一篇文章或作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一是作者内在的主观人格力量;二是作者所选取的题材内容;三是作者用来比哦安心这题材的技巧和形式。这是任何作家和一切习作者都不能违背的准则。而在这三个要素中,这起决定作用的第一因素,也就是第一个因素。可是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往往是忽略这起决定作用的第一因素,也就是作者的内在人格力量,包括它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以及文化艺术水平等,这是一个舍本逐末的大遗憾。“许先生的话阐述了”人格“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要弊端。
那么,什么是人格呢?所谓人格,既包括社会角度的世界观、价值观、纪律、集体意识等,也包括个体特点的意志、信念、感情等,它是形成语文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一个对父母缺乏情感的人,不可能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果实,也不可能写出像朱自清的《背影》那样感情丰富的文章:一个人生观不正确,什么也看不惯,或什么也不感兴趣的人,也是很难写出充满激情、奋发向上的文章的。因此,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努力使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充分提高,智力品格、情操、体魄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形成完美的人格。
当然,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饿任务,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美育等教学所应重视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首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鲜明的思想性优势,“文、道”并重,肩负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加强德育教育、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产生并对行为能力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的体验,在现代教学论中,语文教学被划分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和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它们相互渗透并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成为语文几哦啊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课文的情感载体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水平,为写作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要在语文教学中传授关于社会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目前的中学生对社会生活了解的少,参加的更少,有些功夫是在写作之外的,其中包括社会知识的传授,这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是重要的,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必要的。
二、“肩其蒙,引其趣”,切实提高笔力
德国哲学家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面对大多数学生提笔就头痛这个实际状况,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为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健康积极的写作心态,进而产生写作欲望,要做到这一点,语文老师就应以敏捷的文思、充沛的感情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古人也曾这样说:“启其蒙而引其趣”,下面谈两点做法:
1、善于“说戏”,创设情境,情感牵引。就整个中学生阶段发展的一般特点而言,中学生的情绪高亢清冽,充满热情和激情。但就某一个具体的时间来看,中学生的情感变化是呈波浪性起伏运动状态的。这种心态运动现象对写作影响极大。中学生的写作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写作的作者心理往往处于一个亢奋状态,心潮难平,不吐不快。而被动写作就不同了,教师给学生一个作文题,学生常常是见到文题,心情平静,心理并未进入亢奋态。在这个时候,教师不顾学生心态,要求不误,岂不是缘木求鱼吗?而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肩负起“导演”的责任,善于“说戏”,创设情境,在学生平静的心湖上抛下一块巨石,激荡起翻腾的浪花,使学生心理由平静跃入亢奋。“情感牵引”会使学生奋笔疾书,写成佳篇。
2、外物刺激,打动心理,唤起情感。中学生的心态,如同一块富有弹性的土地。刺激力越大,反弹作用就越明显。为了使学生写作前的心理处于亢奋状态,外物刺激也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点拨方法。现代画家郑板桥在他的《题画》中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之所以“遂有画意”(创作进入亢奋状态),是因为清秋竹影(外物)刺激的结果。大自然飘摇的竹影不仅激发了画家将具体形象渲染于纸上,而且清秋这一时令与环境也使画家在挥洒之中寓竹子以清高峭拔孤傲的精神。作画如此,写作亦然。
借用外物刺激中学生的亢奋的写作欲,有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当学生见到命题作文的题目时有可能搜肠刮肚觉得无话可写。这时,教师搬用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情景物来打动学生,使学生平静懈怠困倦的心态发生变化,形成波澜起伏的写作欲望。最后将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欲望转化为写作实践,在写作实践中,又必然要有意识地重审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情景物。所以说,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综上所述,这两种做法,共同点均为引发感情,形成最富有创造力的心态,激发作者的写作冲动。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情感处于精神主体的深层,也是写作最根本的动力。所谓好题目能引出好文章,其心理机制就在于引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