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三)慈善观念慈善观念作为传统的救济思想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官方的(消极和积极)救济思想而言,它的作用主要在民间社会。它是传统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就主流文化来说,儒、释、道所倡导的一些思想、观念深入民间并产生积极影响。儒家思想认为,善即仁,明高攀龙说:“夫善,仁而已。夫仁,人而已。……故善者,仁而已矣。仁者,爱人而已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慈善观念的影响力。佛教思想倡导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劝善思想也成为民间慈善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劝善言论也不例外,道家名篇《太上感应篇》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这将道家神秘的教理演变为民间通俗的道德取向,使道教的劝善去恶思想成为慈善观念的重要来源。
在中国民间乡土文化中,广大百姓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救危助困,患难与共,乐善好施,劝善去恶”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博爱存善观念,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已演化成慈善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传统的救济思想融为一体,在社会救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历史启示(一)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从中国传统救济思想基本内容和形成来看,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社会领域的再现。中国儒家思想中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对人性善恶的探讨,中国传统救济思想使人性本“善”思想得以弘扬和传承,是对人性本“恶”思想在特定社会领域的批判和讨伐;又使儒家思想的“致用”功能得以发挥。同时,它又积极吸收释、道的劝善思想和民间朴素的友善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救济思想的本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主流文化的深厚土壤。
(二)中国传统社会救济一直处在尴尬、滞后的境地。就传统社会来说,中国社会救济事业是尴尬、滞后的,其最大的桎梏是中国传统社会体制的不健全。虽然,历朝历代对此都给予了一定关注,但并没有把它放在民生高度进行思考。更没有充分重视社会救济的社会功能,也就忽视了社会救济的体制建设。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社会救济体制,中国传统的社会救济事业一直处于一种自发、自生、无序的生存状态。
(三)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缺乏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在中国传统社会,虽然历朝历代从未放弃社会救济事业,但是一直没有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健康的社会生态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缺乏健康的政治生态。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信仰的畸形严重干扰着社会救济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二,缺乏健康的经济生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的冲突,重农抑商思想造成工商业发展疲软,形成病态的经济生态,致使社会救济发展严重动力不足。第三,各种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完全,社会结构不合理,民间力量不够强大,形成强势政府和弱势民间的严重对立,官府和民间社会缺乏良性互动。致使中国传统社会救济事业的生存空间极为狭小。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