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的落后以及天灾人祸的发生,造成大量社会弱势群体存在。历朝历代都对此给予了一定关注,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本文从其形成过程、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及历史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有所启发。
【
关键词】社会救济 思想 论述
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封建专制体制的保守性、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导致了社会组织发展非常不健全,社会抵抗风险的能力极差。由此造成大量社会弱势群体存在,成为威胁社会稳定、发展的潜在因素。历朝历代都对此给予了相当关注,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救济思想。
一、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形成及理论基础天命主义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思想,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敬。人们对一切人事体咎,莫不认为是天帝所决定,对自然的灾害、生产的丰歉、都用这种观点来解释。他们认为,人间的一切灾害、饥荒都是天帝有意来降罚于人类”。这在三代卜辞中就有明显体现,如《殷商占卜文字考》中有“帝令雨足年”,《铁云藏龟》中有“今二月,帝不令雨”。此意是说,古代先民认为天帝可以让涝、旱、饥灾发生。这是典型的天命主义思想在社会救济思想中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逐步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孔孟所提倡的仁、爱、礼、义在社会诸方面有重要影响,成为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己”。这说明了统治者保护百姓私有财产是防止社会动乱、国家安定的必要条件。梁惠王也曾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是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的典型。儒家的传统思想揭示了社会良性发展的要件,为当政者提供了安邦定国的良策,使当政者注重民生和社会救济。
义利观是中国社会思想界争论的焦点。“义”指道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伦理道德标杆。“利”指功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现实物质价值。它是中国社会最朴素的辨证哲学的体现。西汉以后,儒家提倡的“重义轻利”思想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康熙帝曾说“似此荒歉之岁,虽不能大为拯济,若能减轻其田租各项,各赡养其佃户,不但深有益于穷民,尔等天地日后亦不致荒芜”,“大率因年荒谷贵,饥民掠食,纠集既多,遂致焚劫村聚,抗拒官兵,……总因地方官不恤民艰,以致小民破产,迫于饥寒,不能稍沾赈恤,以致酿成事端”。由此可见,封建统治阶级实施荒政之目的是“保家安民”,其实质也是功利思想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天命主义和儒家仁义功利思想是其理论基础,其中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天命主义起到发端作用。同时,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中所蕴含的阶级属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中国传统救济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救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消极救济思想和积极救济思想,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慈善观念。
(一)消极救济思想 消极的救济思想是指遇灾治标和灾后补救的救济,具体可以分为赈济、调粟、养恤、安辑、蠲缓、放贷等。关于赈济思想,历朝历代的典籍都有相当的表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其演变脉络。春秋时期,有“振廪同食”的记载。东汉刘陶上书曰:“比年以来,良苗尽于蝗螟之口,杼轴空于公私之求,所急朝夕之餐……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也”。宋董煟认为灾荒发生后,人主当遣使发廪,散集藏以厚黎元,宰执当建散财发粟之策,监司当视部内灾伤大小而行赈救之策;太守当准备义仓以赈济,委诸县条赈济之方,因民情各施赈济之术;牧令当申上司请发义仓以赈济。明王圻说:“赈所以赒穷民,若稍得过之家,虽遇大祲,又能百计求活。唯穷民坐以待毙,赒之期宜急,赒之法益均,须借仁义印官亲查,临仓以调停给散,不使有遗,吏胥不至渔猎”。总之,赈济思想在中国传统救济思想中是有相当作用的,同时也反映了传统的“民本”观念对社会救济思想的深刻影响。关于调粟思想,董煟在《救荒全法》中指出监司当发常平之滞积,毋崇遏粜,毋启抑价,及太守当申明遏粜之禁等。这说明调粟思想已是社会救济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传统的救济思想中,施粥、居养、赎子等统称为养恤,其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宋程明道说:“救饥者,日得一食则不死矣。当先营宽广居处,切不得令相枕借宿,戒使晨入,午而后与之食。择羸弱者作稀粥,早晚两给,勿使至饱,俟气稍完,然后一给,其力能自营一食者,皆不来矣。比之不择而与,当活数倍多也。”此论述谈及施粥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对后来的社会救济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明席书说“饥馑殊甚,卖牛畜,鬻妻女,老弱辗转,少壮流移,甚或饿死于道。廷议赈恤,但饥民甚多,钱、粮绝少,唯作粥一法不须防奸,不须审户,至简至要,可以救人。”可见,养恤也是中国古代救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此外,消极救济思想还包括安辑、蠲缓、放贷等,其在社会救济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从以上历代的朴实论述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条件下,消极救济思想所起到的灾后补救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
(二)积极救济思想积极救济思想是指人们为了对付由于灾难以及其他不幸所导致的的贫苦,而采取的常规的积极预防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积谷备荒,基本方式是仓储。在中国传统的小农社会里,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西汉贾谊上书汉文帝曰:“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在唐代,有关仓储的管理运作已非常完备。唐陆贽说:“魏用平粜之法,汉置常平之仓,隋氏立制,始创社仓,终于开皇,人不饥馑。除赈百姓外,一切不得贷便支用。每遇灾荒,即以赈给。小歉则随事借贷,大饥则录事分颁。富不至侈,贫不至饥;农不至伤,粜不至贵。一举而数美具,可不务乎?”。清杨景仁说:“备豫不虞,善之大者,岁逢灾浸,鸠形鹄面,待哺嗷嗷,欲有以济以临时,必先有以储于平日”。由此可见,积谷备荒既可以有备于今日,又可以防患于未来。这说明积谷备荒、仓储积蓄的重要性,是中国社会传统救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可知,受社会客观条件和人们认知能力的限制,就传统社会救济思想整体而言,消极救济思想占主体地位,一直延续于整个古代社会。而积极救济思想则处于次要地位,但对于预防社会灾难起到重要作用,在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从消极救济和积极救济的实施主体来看,其实施主体主要是官方行为,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救济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民间的社会救济仍处于次要地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