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从开课方式上讲,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开设,建立学分制。核心文学教育课程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辅助类配套课程可根据专业定向作为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可将多门辅助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公选课,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据多所高职院校的经验,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60课时(即一学年)的高职大学语文课。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的课时安排紧张,因此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往往被这些课程挤占。学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作些许调整,在不影响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设置与课时量的基础上,将文学基础课程安排在专业与实训课学习空闲的时段进行,也可在晚上开设大班教学,这样既解决了课程安排上的难题,又达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
二、开展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随着影视节目的普及与阅读品位的局限性,不少高职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不高,阅读心理不成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阅读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能积极干预并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提高他们的阅读意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
首先教授文学课程的教师可以向学生开列值得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书目,并在课堂上讲授相关作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讲究授课语言的艺术性与技巧性,还要讲究授课内容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让自己的课程变得富有感染力,赢得学生的喜爱,这样才能让学生热爱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讲授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比如让学生学习比较阅读法、提要阅读法、悬疑阅读法等阅读方式,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在阅读较生涩难懂或艺术性强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美水平。最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突出,可以针对高职学生的专业推介职业导向性较强的经典文学阅读书目。如向医护专业的学生推荐经典文学作品《鼠疫》、《癌症楼》、《第六病室》,通过阅读这些彰显职业元素的文学作品,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又使其明确职业规划,从而促进其职业发展。
三、采取多样化的文学教育方式
文学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应该推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如根据实际情况走向社会,让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外出考察与参观,通过旅游胜地的游览、文人故居的参观、历史古迹的游历来学习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了解文人墨客的思想经历,从形象可感的社会活动中更深入理解相关经典文学作品。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名家来校内开设相应的文学讲座,借此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热爱阅读,并从中汲取古今中外语言文学的精神。学生社团可以组建文学社,组织有文学兴趣的学生展开生动有趣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文学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收益和乐趣。另外还可以进行校际阅读经验交流,通过文学课程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讲座共享及文学社团交流等形式,让各校学生通过阅读交流与学术交往中共享阅读资源与教学资源,让更多的高职学生热爱文学阅读,让经典文学作品陪伴他们成长。
四、营造书香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
营造优雅、愉快的校园阅读文化能体现学校本身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让文学以其独特的人性化、感性化与情理化的特色来内化学生的心理,达到宁静其心志,净化其心理的目的。这对阅读推广活动也至关重要。学校图书馆要发挥其重要的宣传优势。利用图书馆宣传栏、海报及网站向广大学子推介好书、新书,开展文学展评及新书推荐园地,建立书友会,开设读者沙龙,让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发挥最佳作用。此外,学校还应组织相应活动鼓励文学阅读。比如不少学校在每年四月响应“世界读书日”号召,在校园内开展“读书节”活动。同学们在“读书节”期间纷纷阅读书籍,纂写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可以将此项活动纳入经典文学阅读推广工程中来,让更多学子在“读书节”活动中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推动校园的文化建设。
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文学阅读推广活动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与推广,可以引领学生欣赏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塑造健康美好的人格、提高文字的应用表达能力、培养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高职院校应根据其办学理念及学生的专业特色,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推广活动,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有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别敦荣,黄爱华.《从边缘走向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J].煤炭高等教育,2002(5)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同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上海市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编.《职教教改论坛文集2006年度》[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周金聪.《对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3)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