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感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策略。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多读书,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语言的学习更需要积累,要在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感悟文章,培养语感。语感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语文 语感 教学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举例来说,会读古诗的人,一见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立即会在眼前浮现出粉墙上挑着红花的杏枝、园内姹紫嫣红的春色,还有诗人驻足抬眼的神态,迅速感受到诗人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春的感情,进而获得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除此之外,更能由“红杏出墙”生发“幽香浮动”、“临风摇曳”等等诸多联想。换了一个很少接触古诗的普通小学生,一下子是感悟不出那么多的。若单让他自己去读,则诗中的许多意蕴都会被浪费掉,至多剩下一个文字的外壳。
由此可见,语感教学具有以下的特征:直觉性、兼容性、联想性、整体性、情感性,这些特征决定了语感教学既要重视古代传统的“诵读”、“涵咏”、“整体感悟”, 又要重视现代语文教学的 “理性分析”、 “序列化训练” 等, 把两者结合起来, 正是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结晶。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儿童和少年语言刺激特别敏感,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口腔肌肉运动都未定型,可塑性很大,这一时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时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提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充分凸现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语感。
一、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语感
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文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以,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多读书,通过朗读、默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在朗读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语句的连贯性,逐步做到发音准确流畅,语调起伏有序;二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梗概,找出课文的主题句、中心段,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三要引导学生在听音中模仿读音,这也是对学生语感培养的有效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如《美丽的武夷山》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武夷山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观看武夷山的图片、录像,还让有幸游览过武夷山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武夷山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武夷山的特点,在读中想象武夷山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的文字之中。这样,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在广泛阅读中生发语感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来品味众多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因此,激励学生多读、多看课外书,就显得异常重要。在《新课标》推荐篇目的指引下有选择地进行品读,既能开阔视野,又能深切体会语言文化的底蕴。多挤点时间读书,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与伟大作家交朋友,多记记日记,多用心品味作品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三、积累语言,加强运用,深化语感
语言的学习需要积累,要在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感悟文章,培养语感。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得到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教中强化。语文教读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体味。课堂上老师的引导点拨是语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分析能力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首先,要让学生揣摩文章的重点词句。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写出了春天景象的变化,又写出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其次,要深切体味语境、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如《鞋姑修娘》一文中“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同意不同意,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这句话注重动作描写,“钉、拽、扯”说明鞋姑修娘技术娴熟,动作利索; “吧吧吧”用声音来表现动作麻利,说明姑娘特别能干。此外,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形式扩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练中强化。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在写作的训练中培养语感的运用能力。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同时,不断地写作也能强化语感。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以小女儿拿走蜡烛,走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为结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我在此设计让学生续写结尾,要求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就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人物形象的魅力。事实证明,加强语感训练,体情悟道,说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另外,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如抄写、仿写、改写、语句的积累、日记等形式,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抄写篇章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增强鉴别能力;仿写能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改写能锻炼想象思维,拓展思路;日记等形式能让我们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的语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