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以简明朴实的语言文字,图文并茂活泼的版式设计,不仅在形式上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丰富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特别是教材中设置了众多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彰显了新课程的魅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或是“照本宣科”“死抠”教材,或是根据自身喜好随意处理教材,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大大影响了教材的权威性。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活用”教材做了积极的探索,在尊重教材的权威性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活用教材的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众所周知,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之间交流、平等对话的重要载体,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为了避免“死抠”教材或随意处理教材的两种极端,广大政治教师必须以《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领会“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精神实质,把握每一模块的“课程设计思路”,研究与“内容目标”相对应的“提示与建议”,从而进一步把握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详略的要求,并据此科学处理教材,“活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二、合理选择“探究活动”
新教材设置了大量探究活动,把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探究活动融为一体,以典型材料来呈现问题,起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和路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如果对每个探究活动都一一开展,教学时间明显不足,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并整合其中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如《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题,教材设置了五个探究活动。教学中,我以“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这一探究活动为主题,整合其它几个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米阳光》校刊招聘会,招聘1名编辑,要求作文在市级以上获奖者才能应聘;2名记者,要求有较好的语言功底;版面设计1名,要求有美术功底;校刊送递员2名。有意者马上报名,并进行面试,凡是被录用的同学,能较好地完成相关任务,一个学期将获得社会实践课程的2学分。报名情况如下:编辑和版面设计空缺,记者12名,校刊送递员1名。记者岗位竞争极为激烈,而编辑和版面设计招不到人,送递员招不满。招聘会结束,要求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招聘结果?请结合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提出合理建议。通过这样对探究活动的选择处理,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立在亲历和体验上,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能起到“以一带多”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
三、准确定位“辅助栏目”
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和“专家点评”是以“辅助栏目”的形式出现,这些内容是相关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学中如果不能准确定位这些内容,往往会出现对这些问题“深挖”和拓展或是一概“忽略”的两种现象,这样或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或是忽视它应有的作用,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哪些内容需要适当拓展延伸,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防止走向两种极端。如《经济生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框题的“相关链接”中关于“流通中所需要地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这一知识有一定困难,但如果不能较好理解相关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对 “纸币的发行量”的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拓展,可借助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关系。而对本框题中“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这一“名词点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含义,还要联系当前的经济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引起这一经济现象的原因。这样便将“辅助栏目”与相关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融会贯通,真正发挥“辅助栏目”的应有作用。
四、有机整合教学内容
每一模块的教材都是由四个“单元”组成,“单元”下由前言、若干“课”和综合探究构成,“课”下设“框题”和“目”。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通常是一“框题”安排一课时的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全书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如《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包括“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两个框题,这两框题的概念较多,探究活动也较多,但都是围绕着投资收益与风险这一主题,对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和保险等不同的投资产品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只有对两个框题中所涉及的投资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掌握投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为此,在教学中,把两框题的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利用教材中第二框题中的 “假如贺先生家有10万元闲置资金,请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帮他设计一套最中意的投资方案。”这一探究问题,要求学生用一课时的时间,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在下一节课上,请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本小组的投资方案和理由,由全班同学从八个小组中评审出两个最佳投资方案。这样,将看似独立实则紧密关联的两框题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高屋建瓴,站在整体的视觉上把握部分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五、融进充实时政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选取了高中学生关心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为教材内容,列举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中鲜活的社会现象,凸显了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特征。事物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学生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为使思想政治课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所联系的社会现象也要与时俱进,教学中要适时融进学生所关注的变化了的时代内容,补充增加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大政方针政策,拓展学生的视野,彰显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感。如《经济生活》“税收及其种类”中列举了1982年——2004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所得税征收情况”,这一组数据显然有些滞后,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近10年的数据,而教材中关于“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其中的个税起征点500元已经与当前3500元相距甚远,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当前我国个税起征点和个税所得税率的最新数据。同时,可以适当给学生补充关于“营改增”有关政策规定。这样才能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现实实际生活相一致,真正体现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髓,不仅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也使思想政治课不断注入时代的内容,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