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能帮助学生最广泛的积累素材。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今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什么时候最不高兴?今天最喜欢(最讨厌)上的是哪一节课?今天你认识了哪个人或注意到哪件事?哪件事做得好(做砸了)?哪个电视节目你印象最深,看到什么变化(美景)?……“最”是比较出来的,找出今天之“最”,就是进行筛选,或曰“选材”。这样长期累积下来,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又积累了作文素材,写作时,怎么会担心无米下炊?
“生活处处皆文章”。生活有多么广阔,写作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所以,当众多家长、教师为现在的学生生活单调,没有写作材料感叹无奈的时候,我想:我们更应该说:源头活水汩汩来,学生何愁没的写。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活,就有永不枯竭的写作的源泉。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学生没有写作内容了,那么,你就要谨慎地问自己:“我的作文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心灵了吗?”问学生:“你关注身边的生活了吗?”
策略三:巧媳妇寻米——挖掘教材 巧妙增删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
名师专家们结合教材训练作文的方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永正的“挤进法”;孙建峰的“批注法”;王崧舟的“情境法”;靳家彦的“创编法”;薛法根的“随文练写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尝试。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巧安排,勤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内化,让教材这个“例子”成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桥梁。如:要求把古诗《赠汪伦》改写扩写成现代文,说明文《沙漠之舟》改写成《骆驼的自述》,记叙文《晏子使楚》改编成课本剧……
《新课程标准》要求:“应重视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对原有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改”。现在使用的北师大版本五年级《马》《龙》主题单元;如四年级《邮票》等部分主题作文的要求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感受不深,写起来兴趣不高,效果差强人意,我们进行大胆舍弃。再比如第七册的作文要求《续写田忌赛马》,感觉因为材料的限制,学生的思路不能很好地打开,写出来的内容单调,效果不佳。我们换了题目替代:“下课了,操场上又成了欢乐的海洋。但与往日不同的是有许多同学聚集在宣传栏前,他们都伸着脖子看着什么。个子小的同学还不停地再那一蹿一蹿地跳着看。出于好奇,我马上随着人流向那儿跑去……”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想想宣传栏写的是什么内容,续写一篇作文……这样的材料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更能激起孩子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学生自然乐于动笔。
纵观整个北师大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竟然没有有关“感恩”或“爱”的主题单元。所以母亲节(父亲节)那天,我布置学生回家对母(父)亲说一声“我爱你”,并写下作文《爱要怎么说出口》。这不仅仅为了补充素材、训练作文,也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表达……
余文森教授讲过这样一句话:“有效教学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我想:我们如果能帮助学生广开“材”路,很好地解决作文“写什么”问题,让学生有米下炊,有话可说,那就为有效习作教学打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