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帮助学生广开“材”路,让学生有米下炊可以采取以下三个策略: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捕捉生活,补充素材;挖掘教材,巧妙增删。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指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习作教学 情境 生活 教材
著名青年文学领军人物韩寒说:“很多人的撒谎体验都是从作文开始的,而为数不多的说真话体验,是从写情书开始的。”虽然有点偏激,但也有几分道理。这往往是因为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没事可写,只好闭着眼睛说瞎话,瞎编滥造一通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帮助学生广开“材”路,让学生有米下炊,则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一:情动而辞发——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创设情景就是寻找一个合适的习作起点,为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为再现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搭建一个临时的舞台。让学生进入情境,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情感挖掘出来,达到“情动而辞发”“我手写我心”的效果。
去听过现在还记忆犹新的一节课。陈老师到新的学校借班上课。陌生的环境,紧张的气氛,怎么让孩子亲近老师?怎么让孩子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他别出心裁,上课那天邀请师范读书时的班主任杨老师去听课现场。课堂上,他深情念博文,回忆杨老师关爱学生的点点滴滴,特别讲到杨老师在失去丈夫,又失去孩子的巨大悲痛中仍然一如既往地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学生时,孩子们落泪,听课老师眼眶红了。多好的老师啊!所有人心里与陈老师一样涌动着对杨老师深深的感恩。这时,陈老师趁热打铁,走下讲台,拥抱着白发苍苍的杨老师,在她的耳边深情地叫了一声“妈妈”……此景此情,感人肺腑。《老师,让我叫你一声妈》的文章水到渠成,学生情动而辞发,含着眼泪记录、描述这也许让他们铭记终生的一堂课。创设的这样的情境,何愁学生没有材料,何愁他们不说真话,不吐真情?
创设习作情境还有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欲擒故纵法。就是教师给学生精心预设一个圈套,制造一个悬念,提供作文材料。比如我去参加泉州市学科带头人培训,带回了当地的特产——橘子皮做的陈皮。我故意层层叠叠地把陈皮包装好,让学生上台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掂一掂、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地观察着、议论着,体验到好奇、期待、到后来真相大白后或惊喜或失望的复杂心情。老师请学生尝一尝,说一说它的味道怎么样?口感如何?……然后老师与学生聊起了所了解的橘子,才知道它的浑身都是宝,它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有多么高。学生吃惊之余,老师再诱“生”深入,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是老师的一片心啊!猜一猜,老师送这份礼物的深意是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让你们尝一尝?在座几十人,谁是我的知音?”学生终于领悟——有的说“我发现橘子它虽然平凡,但却伟大,因为它贡献出了自己所有”。有的说“老师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其实还隐藏着许多用处。”有的说“老师把它送给我们,是希望我们像它那样,做一个平凡却有用的人,就像《落花生》一课说的那样”…… 最后老师水到渠成地提出作文要求:“把这节课上你的所见所感所思,写成记叙文;你还可以由陈皮及人,写一个人……”
这种情境创设投学生所好,依学生天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乐在其中。我们会惊讶的发现:信手拈来都能成为写作的材料,何愁学生没事可写?关键是老师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动脑筋想办法挖掘这样的材料。
教师还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理解你想传达的信息。电视上一些公益广告制作精美,画面感人,发人深思。这些视频都是现成的的情境作文材料!比如“公益广告”《生态保护之乌鸦喝水篇》创编一个形象生动的新编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文明尺度在你我心中》生动再现三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动物园人们朝猴子乱扔食物,道路旁垃圾随手扔;汽车上,年轻人悠然自得坐着,无视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身旁摇摇晃晃……这些活生生的材料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动他们的心弦。习作时学生可以描写公益广告看到的故事情节,可以学习观察事物(景物),可以由此想开去,联想相关的人与事;可以谈感想……学生真正感受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乐趣。
还有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猫和老鼠》《叮当猫》等深受孩子喜欢、内容健康向上的动画片也是我挖掘出来的习作材料。动画片往往营造如梦如幻的童话情境,人物的瞬间的动作、表情,都一一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感性的画面自然激发起学生热烈持久的情绪。这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学生怎能不融入故事情景之中?低、中年级看图作文训练时,我常常汲取一段脍炙人口的或妙趣横生的故事作为作文内容,学生看动画片写童话故事,觉得作文原来可以这么简单,怎能不爱上作文?
策略二:慧眼识英雄——捕捉生活,补充素材
都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有多么广阔,写作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我们面前展示一个多彩多姿的生活大世界,学校、家庭、社会……可谓处处皆文章。老师应关注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的偶发事件,为作文广开“材”路,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笔下生辉。
这段时间正值春天,气候多变,时晴时雨,时冷时热。于是,我便和孩子们就这“善变的老天爷”聊起来,并要求以此为题材写篇观察日记。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学生表现特别不一样,有的紧张兮兮地端坐着一动不动,大气不敢出;有的表现得特认真特踊跃,小手举得老高……老师珍视学生这份独特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记下《 的一堂课》。新来的英语老师在课堂上竟然被学生气哭了!当时作为班主任的我怒气冲冲走进教室,“谁把老师惹哭了?”孩子们叽叽喳喳汇报着。得,也写下来吧!——孩子真实记叙自己和同学刚才课堂上的表现、描写了看到的情景,写现在的自责或内疚的想法……这样的作文既了解情况,又教育了学生,还训练了作文,可谓一举三得。老师捕捉住这种密切联系生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与事作为作文题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自然下笔行云流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老师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生活,学会思考。每开学初,我会布置类似于《开学了》这样的日记。学生会写“我睁开惺忪的睡眼,狼吞虎咽吃完早饭,抓起书包就往外跑……”的紧张;会写见到新班级,新同学、新老师的新鲜感;老师再指导学生把观察的目光从校内转到校外,从表象关注到内在。这样,他们从发现“换了个新校长”到写“校门口小店挤挤挨挨的人”, 从写“等候的家长翘首以盼的焦急”,到写“门口分发广告的商家、乱丢广告的学生”,还会写“横七竖八的停放车辆和毫无规则可言的交通秩序”,发出“走路比骑自行车快,摩托车比小车快的感慨”;写“上了六年级心情不同,压力山大啦”……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学生惊讶地发现:场景相似,观察角度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写出来自然不同。以后,他们观察的目光就多了几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