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同时在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作为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新教材的起始课,如果合理设计,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材分析
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始课,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引言通俗易懂,直奔主题“化学是什么?化学有什么用?”其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向化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感受化学科学知识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持续地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化学,还很神秘,个别学生也很恐惧(主要是受爆炸、硫酸伤人等事件的影响)。一部分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科学,要做实验,对化学充满期待,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化学要掌握化学用语又对化学产生了畏难情绪,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带领学生走进化学殿堂,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魅力和独特价值。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化学是有用的”这一主题设计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欣赏图片,开展介绍化学史实、化学成就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了解简单地化学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是有用的、有趣的,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难点:体会化学是有用的。
六、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当翻开崭新的化学课本时,我们的脑海是否会有这样的想法: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是!”在学生响亮而整齐的回答声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化学是有用的。
设计意图:化学作为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最后一门课,学生充满了期待。作为起始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往往是向学生提问:化学是什么?然后来几个趣味实验,在学生的尖叫声中开始介绍化学。新教材这样安排更多地是要体现化学的价值:化学是有用的。而不能让学生简单地认为化学就是好玩和神奇。
2、创设情境,体会主题
提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越过越好了?”
学生答:“是。”
“哪些方面越来越好了?”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和讨论中,老师适时进行归纳总结,主要是:衣、食、住、行。同时[播放动画]衣、食、住、行。
[播放动画]衣:原始人用树皮和树叶做的衣服→老式棉袄→吸湿排汗、挺括抗皱的功能性面料做的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服装→功能奇特的神九航天员翟志刚???穿的航天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衣服的面料那些是没有加工的?哪些是通过加工的?哪些是用化学方法创造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服装标签,识别服装面料的种类。
[播放动画]食:原始人吃的野果→粗粮做的饭→餐桌上营养搭配合理的丰盛晚餐。
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吃的食物种类是不是越来越多啦?食物加工得是不是越来越精美了?现在我们吃饭时是不是更加注重营养了?
[学生活动]:生物上讲过的的合理膳食的内容?????
[播放动画]住:北京人住的山洞→茅草屋→平房→高楼大厦→沪上·生态家。
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人为什么住不上我们今天的楼房?
学生答:以前没有钢筋、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
学生活动:让学生感受从自己家的楼房里一直“穿越”到北京人住的山洞里。
[播放动画]行:奔跑的后羿→骑马的岳飞→骑自行车的学生→开小车、乘轮船、坐飞机的各种各样的人→神舟飞船里的航天员。
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人们出行是不是越来越方便,速度越来越快主要依靠什么?
学生答:交通工具。
问:制造交通工具主要靠什么?
学生答:钢材、橡胶等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动画,通过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理解生活越来越好是因为通过化学是我们认识了一些物质的性质,从而可以有效利用这些物质。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么美好,是因为化学更重要的特征是可以创造物质,创造出性能更好的特殊物质为我们服务。这一环节通过动画播放(感受生活越来越好)和讨论交流(理解化学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学生自然体会到化学是有用的(突破难点)。
3、理解化学内涵,理解主题
在学生体会到化学是有用的后,自然就会问“化学是什么?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在这个环节,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设计了三个现象明显的趣味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趣味实验1]神奇的变化。
老师提前有酚酞溶液在一张白纸上书写“化学很有用”,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后,有学生代表演示,将水(实际是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很有用”红色字样。
在学生的惊叹声中,老师引导学生,只要我们学习了化学,就能解开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受的化学很有用:可以解开神奇变化的奥秘。
[趣味实验2]镁带燃烧。
老师展示一段镁带,让学生自己感受镁带的一些物理性质。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会怎么样?
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议论。
那耀眼的白光告诉学生金属也可以燃烧(这一点超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再让学生观察石棉网上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镁,感受其性质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感受化学很有用:可以了解物质的性质。
[趣味实验3]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老师展示一根洁净的铁钉和一杯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学生代表将铁钉放入中硫酸铜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