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当前,如何在教学中揣摸、寻找出能体现《标准》中一系列新理念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习者素质的有效提高,已越来越成为我们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下面我们就在教学中积累的成功实例,从实践的角度谈谈新课程下改革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一些体会。
教学方式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与精彩。
引进生活活水,重组数学教材
教材是落实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做适当的调整,使教学材料更贴近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乐于接受学习,而且还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确是“有用的”。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材编排的顺序是:理解三角形含义 三角形的特征 三角形的特性 分类。而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影片:两位小同学正在修一张摇晃的椅子。影片结束后,我问道:“同学们都是非常爱护公物的,如果你的椅子也摇摇晃晃的,你会怎么修呢?”学生们顿时陷入思索,回忆生活。生1答:我会检查是不是钉子松了,如果是,我会把它钉紧。生2答:我会在椅子下面加根木条。师追问:你会斜加木条还是横加木条呢?这时学生们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出现横加木条和斜加木条两种结果。师(点击课件):如果横加木条就与椅子脚形成长方形,如果斜加木条就与椅子脚形成三角形,到底哪种方法更好呢?还是先让我们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吧!教师出示课题《三角形的世界》,然后教学三角形的含义、特征、分类等,最后,再回到课初修椅子的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解决这一悬念,这样重组教材,创设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达到了教学目的。特别是生活活水的引入,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智慧。
凭借生活体验,解决教学难点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而生活中的数学不可能如此单一的呈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也以纯数学的形式进行喋喋不休的讲解,学生不但会感到抽象,甚至还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相反,如果把数学知识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学生会感觉清晰得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的应用题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之间的对比是一个教学难点,曾经有学生在做“一支铅笔8角钱,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4倍,买一支钢笔多少钱?”有几个学生这样回答:8÷4=2(角)答:买一支钢笔2角钱。学生之所以会得出这种错误的解答,主要是没有正确理解题意,于是我把这道题搬上黑板进行一番耐心的讲解,如:谁是标准量单位“1”呀;求钢笔的价钱就是求铅笔的4倍是多少呀;这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等等,突然有位学生说道:“平常我买钢笔的钱都比买铅笔的钱多得多呢,所以求钢笔的价钱肯定是用铅笔的钱乘4,如果除以4,那不是钢笔的价钱更便宜了吗?”听完这番话,那几个刚才眼中还有些疑惑的同学连连点头。当时我还纳闷:我一番苦口婆心的讲解,还顶不上一个毛孩子的两句话。其实这正是实践经验所起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教学知识难点时,教师除了要注意教给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进行教学,只有这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体会数学,理解数学,更好的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方式的自主化,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数学
《纲要》指出,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标准》中也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合理的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教学中适当的引进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会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亲历学习过程,感悟知识的生成
数学知识是对广阔现实背景的概括与提炼。教师决不是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学得某种知识的同时,也学得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一个个分离的文字结论,而应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焕发应有的生命活力。
例如:在教学第八册“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教师出示例题: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30-46-34 130-(46+34)
=84 -34 =130-―80
=50(本) =50(本)
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同学们的双双眼睛注视着黑板上的算式,(在经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后,开始发现新的知识规律)渐渐地,一些学生举起了手,有些学生开始激动起来,急着与周围的同伴说起了悄悄话……此时,教师没有急于指名学生个别回答而是— 师:(惊奇地)你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这一下教室里的气氛可想而知了,待交流完后,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能否再举一些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认真的在本子上写着算式并进行计算,很快的举起了手,积极地汇报自己的验证结果。建构出了有自己意义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他们自己,是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获得的。这样的教与学,学生不仅发现了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创设探究空间,主动获取知识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下力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创设更广阔的探索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和探索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主动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