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展示交流)分析讨论,获得结论。
汇报与交流是实验探究后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加工,得出理性结论。教师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展示,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分析,不强求统一,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去评论。
例如:《木头》一课,在探究木头的特点时,有的学生选择“木纹”深入探究,有的选择“是否导电”,还有的选择“在水中的沉浮”等等。在有限的课堂探究活动中,一名学生不可能将木头的所有特点都探究一遍。这样,分析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中,各组将木头的各个特点进行分析、汇报,在交流的基础上,大家将点点滴滴进行融合,形成对木头的整体认识,达到了资源共享,整个交流活动就成为一种简约化探究过程。如果不进行交流,探究活动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点、一个面,也就谈不上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了。
六、(拓展创新)走出课本回归生活,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是一部鲜活的自然教材。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才能亲身体验和观察获得知识,如教学“花的构造”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办公室门前的花坛中,让他们通过对花的直接观察,和花儿交朋友,说说你的发现,结果学生不但说出了花的名字、形状、颜色、香味、花瓣的个数,还注意到了花瓣由一个托托住的,花心里有一些须状的东西,我趁势指出典型的两性花由内到外依次是由雄蕊、雌蕊、花冠、花萼、花托和花柄组成的。再如:《风向和风力》、《蚂蚁》、《春天里的动植物》、《秋天里的动植物》……这些课,学生不亲自去看,去发现去探索是很难了解的。因此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通过观察去寻找一些利于课堂教学的材料,如:根、茎、叶、花、果、鸟、兽、鱼、虫、山、石、沙、土等,把它们制成动植物标本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认识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及其联系,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利用、保护和探索,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因势利导、不畏艰辛、潜心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依据策略创新教学,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激励他们进行大胆创新,让学生的生命在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土壤里,焕发无限生机,从而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更好地创造未来的生活。让低负高效《科学》课堂教学的成功之花早日开遍华夏大地!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2、《本色课堂》(小学课堂教学研究)陈中杰
3、《新课程课堂教学论》朱林海
4、《教育教学理论》
5、《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邓泽美,戴索兰
6《小学科学教学技能》,徐敬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