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 要】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到儿童的发展、祖国的建设。近几年学前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了不能忽视的教育“短板”,但在学前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差、城市贵”现象和小学化现象,本文对这些现象给予了解释、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学前教育;现象;原因;策略
一、概述
学前教育,一般来讲,泛指学龄前儿童所接受的教育。根据1956年《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收三周岁以下为托儿所,收三至六岁为幼儿园,混合收托出生至六周岁的儿童的机构,根据两个年龄段儿童多少定,这种规定一直沿用到现在。本次研究中的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对3-6岁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包括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杨冬梅等学者认为
[1],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其一,幼儿教育不仅是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关键阶段,亦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其二,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政治稳定。学前教育因有助于缩小儿童学业成就差异进而有利于缩小社会发展差异、增强社会凝聚力。其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人力资源,国家未来发展取决于儿童发展,明确地将儿童早期教育事业置于事关国家未来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二、“农村差、城市贵”现象
[2](一)现象描述
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以辽宁省14 个市及44 个农村县、市(区)为例,调查显示这些地区农村幼儿园数量仍严重不足,以民办和学校办为主,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近半数未达到标准,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严重匮乏,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没保障,流动性大,学历较低,专业素质与能力普遍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幼儿家长的期望与需求。这也反映了整个中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所存在的问题。农村学前教育远远落后十城市,农村幼儿教育机构严重不足,经费紧缺、师资量少质低等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地方县以下的学前教育几乎是空白。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最需要幼稚园的地方是工厂和农村。
2010年各大报纸纷纷刊登出关于关于幼教贵族化的报道。在我国部分地区,一个孩子上幼儿园的花费已经堪比一个大学生的学费,形成了“孩子上得起小学,上得起中学,却上不起幼儿园”的怪状。
(二)原因分析
首先,对于“农村差”现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1)部分农村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迫切,仅把学前教育当作“看孩子”的工作,对学前教育支持不够。(2)农村基层领导对学前教育不甚重视。因为学前教育并不在义务教育范畴之内,基层干部并未将学前教育纳入工作范围。(3)农村教育经费主要靠地方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财政支持,但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农村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的不畅,致使农村教育经费的供给先天不足;有限的财力、物力再经过上级的统筹安排、权衡分配,落实到农村学校,可供其支配的教育经费杯水车薪。(4)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数量偏少,且缺乏幼教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低,优秀老师留不住,且教师缺乏培训和提高,以旧的观念来教学。
对于“城市贵”现象笔者认为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在这个计划生育的时代,后代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孩子受到整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的关注。在一些家长的眼中,收费低廉的公办幼儿园,就是一个“带孩子的园”,很多家长觉得收费高的就是好幼儿园。家长的攀比、跟风,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民办幼儿园高价风气。 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没有政府投入,加上需要优质的设施条件吸引生源,民办幼儿园运营成本很高。据了解,民办幼儿园是以自身的特色、教学质量等作为制订费用的依据。整个运作都是靠企业、机构自己出资,收费没有最高上限。
(三)应对策略
对于“农村差”现象,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认识,推进家园合作。在农村,只有当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学前教育在下一代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才能争取社会支持、办好学前教育。第二、应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学前教育虽然是非义务教育,但它仍是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项教育事业,政府对幼教事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切实履行政府职责是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关键。第三、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当前制约我国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金匮乏。政府参与投资同时应鼓励社会支助等多种手段集资办学。第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切实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重视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
对于“城市贵”现象,首先家长观念要有转变,并不是贵的学校就是好的学校,要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情况比如距离等选择学校,避免一味的跟风和选择名校贵校。对于私立学校本身存在运营成本的问题,笔者现在的私立学校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但也要考虑到社会要求及广大家庭的支付水平、不可为了盈利而哄抬费用,毕竟学前教育也具有公益性质,各学前教育机构应理性收费。同时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投入与调控。
三、小学化现象
[3-4](一)现象描述
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把幼儿当小学生来进行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在2006 年曾作过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调查, 总结出此倾向的四大表现:教学形式上,以课堂教学取代游戏作为主要手段;教育内容上,片面追求知识的数量和难度;在每日生活上, 用小学制度来管理幼儿行为;幼儿园课程超载,早期专业特长过度开发等。
(二)危害
赫尔巴特直接提出:“应当警告:不要进行过度的教育。要避免运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这样的强制可能使儿童无所适从,可能抑制他们的情绪,毁灭他们的乐趣;同时这还可能毁灭他们今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乃至对教育者真诚的谢意。”
针对全国不少地区幼教小学化现象,幼儿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幼儿园里这种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并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