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宗教渗透高校日益成为境外敌对分子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的重要手段。云南省高校地处我国边疆,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特征,在抵制这股势力侵蚀高校净土时,本文从宗教与民族、文化、科学的关系出发阐述云南高校的复杂性,并针对性地从学生、老师、学校三位一体的角度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宗教渗透;云南高校;反思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我国学术界按照十八大的精神要旨深入推进宗教渗透问题的研究并取得重要的成果。但是对高校遭受宗教渗透现象的研究涉足不多,内容上多数集中在探讨抵制宗教渗透校园的对策方面,地域上主要积聚在某些大城市高校宗教渗透的研究之中。针对少数民族众多、多元宗教信仰的云南地区的高校宗教渗透现象研究相当缺乏。深化云南省高校宗教渗透现象的特殊性、复杂性、敏感性的认识,有利于有效抵制宗教渗透云南高校所造成的系列问题,既拓展了宗教学的学术研究领域,又促进了云南省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同时对维护宗教和谐、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宗教渗透云南高校的反思
现代宗教渗透是指,“人类社会诞生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后,西方反社会主义势力利用有神论的意识形态——宗教来颠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活动”。[1]它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开放性日益增强,对外交往日趋频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和全球宗教文化热的大背景下,境外敌对势力运用宗教对我国高校的进行渗透,企图达到他们的政治意图和战略目标。云南省是我国西南边境的重要门户,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云南省高校便成为境外敌对分子谋划宗教渗透的理想境地。但由于云南省是宗教和非政府组织的国度,为高校有效抵制宗教渗透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关键在于辨清宗教在云南高校渗透现象的错综复杂,加深此现象在云南高校复杂性的认识与反思,是抵制宗教渗透校园的首要任务。
(一)宗教与民族关系相互交错
云南省高校的人口结构与其他省份具有很大的差异。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学校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的比例,其中云南民族大学更是远远高出这个比例。而这些少数民族人群又具有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虽然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我国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境外敌对分子就是利用云南地区高校中宗教与民族问题相互交错的特征,运用多样、隐蔽的手段加紧对高校大学生的宗教渗透,为云南省宗教事务的管理增添人为的麻烦。在抵制宗教渗透高校事务中,分清宗教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日臻重要。
(二)宗教与文化关系盘根错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②]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从这个层面讲宗教确实是一种文化,亦是现在许多专家学者热捧的观点。宗教是一种反应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被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很容易被境外敌对分子利用,他们给宗教穿上文化的衣裳,带到大学校园这个市场去兜售,如果不加以辨伪,就正中这些不法分子宗教渗透的下怀,那么带来的后果就不看设想。
(三)宗教与科学关系错综复杂
宗教的核心是对超自然力量或神灵的崇拜,而科学是通过实证获得对世界的认识而主张无神论,这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由以前对立走向了共融的局面。大学校园是接受科学文化的场所,不是宗教活动场地,境外敌对势力通过把宗教渗透到校园,无疑是企图挑起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冲突,混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以破坏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如果在抵制宗教渗透校园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这个层面问题,而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势必会引起信教大学生的强烈反对,这也是那些不怀好意境外敌对势力的梦寐以求之结果。
二、宗教在云南高校渗透的主要方式
(一)利用大学的英语角。英语角是学生学习英语,提升自我的绝佳练兵场,往往也是大学校园境外人员与学生之间互动交往的聚集地。云南省高校的大学生由于教育资源的原因,在接受英语教育方面落后与其他地区,当然对英语学习的渴望就更加的热诚,而一般境外宗教渗透分子的英语水平普遍比较高,在与学生互动中,容易招来大学生的追捧。由此境外宗教组织者善于利用这些急于掌握英语学习尤其是口语的心理,混入英语角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进而宣传教义教规,达到其宣传教义的目的。
(二)以资助贫困生的方式。云南省高校的贫困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境外宗教组织通过资助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对贫困学生表示关心和帮助,表达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成人成才的良好祝愿等表面,其实他们真真的目的是利用贫困生感恩的心理进行宣传教义。据笔者了解的情况,这种宗教渗透的形式在云南省地区高校里还比较普遍,尤其是美国的一些基督教组织对学生的捐助活动。加之云南是非政府组织的王国,其中一些以支助贫困生为由,把宗教渗透到校园,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重视,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以发电子邮件的形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日渐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大学高校的便捷手段,当然云南地区的高校亦不例外。网络电子邮件已经在云南地区高校内得到普遍的运用,尤其是大学生之间使用电子邮件的频率节节攀高。当这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之间,其便捷、高速、节约的性能也被一些境外敌对分子当作攻击大学校园的一种宗教渗透手段。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为校园大学生辨析网络信息增添了莫大的干扰,大学生往往容易受骗于发布在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加之网络管理漏洞的存在,利用网络进行宗教渗透也不易被人监管和看视,这样便更有利于达到其传教布道的目的。
三、有效抵制宗教渗透校园的对策
只有充分认识宗教渗透在云南高校的复杂性和主要的渗透形式之后,才能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以达到有效抵制宗教向云南高校渗透现象的蔓延趋势。
(一)学生应提高文化自觉性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2]吕大吉认为:“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但是文化具有正负功能之分。大学生应该提高文化的辨别能力。境外分子利用宗教渗透校园,主要的目标就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往往以传播文化为幌子,实质宣传他们的教义,所以大学生应该以充分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宗教。当然在云南高校中信教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这些人群应该在我国法律规定的宗教场所从事信仰活动,不要在校园传教。只有大学生把自身的文化自觉性提高了,才能从本源上堵截境外分子向校园的宗教渗透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