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业建设方向不明朗、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专业地位被边缘化等,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促进产学研合作四个方面来开展专业建设。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培养模式;专业建设
一、 引言
从1967年,美国明尼苏大学成立第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博士学位项目,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在学术界正式出现开始,信息系统学科在欧美各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于1980年由清华大学首次试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管理信息系统归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国已有六百余所高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同时,通过学科点建设也涌现出大量的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项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1]。
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多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其所处的学科背景,教育资源的影响,信管专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致使其发展受限。本文从探讨了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专业发展的模式。
二、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专业建设方向不明朗
根据研究视觉和方法的不同,信息系统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相互关联而又各具特色的方向:技术研究、行为研究和经济研究[1]。与此对应,国内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也呈现三种方向[2]:一是侧重技术,主要在理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注重于根据人的生活和商务活动的需求,创造、设计出有效帮助人们提升生活质量和商务活动效率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二是侧重情报、信息学,以综合性大学为主(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注重于分析现代组织环境中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三是经管方面,主要以财经院校为主(如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侧重于运用经济学方法,探讨信息产品的经济属性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市场结构特征,包括信息技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等。
大多财经类院校的信管专业都沿袭了综合类或理工类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专业建设侧重技术与信息学,而在经管方面却很少触及。有的即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将信息管理用于金融系统,但由于找不到两者结合的切入点,而使得专业建设在三个方向之间摇摆不定。
2. 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
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CIS2011)描述了信管专业主要有四个层面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理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应用,具体课程设置可以适当变通[1]。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以下简称我校),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参考了多所高校的方案,各门课程来自不同的课程体系,除了上述四个层面的课程以外,还开设了中级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与创业管理等课程。在课程组织和讲授中,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和做法将它们整合为一体,导致这些课程间缺乏应有的衔接与联系。学生很难将所学课程串联起来使用,学习积极性不高。
3. 专业地位被边缘化
财经类院校以金融、会计、工商管理为主流专业,信管专业如果不具备财经特色,没有形成对学校其他专业的支撑作用,在学校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因而专业发展获得的资源相对较少。我校的信管、计算机与管理工程专业同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信管专业发展有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支撑,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由于与学校主流专业结合不紧密,没能充分展示信管专业自身的优势,因而在学校的地位无足轻重,专业发展得不到重视。
4.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信管专业在财经类院校得不到重视,在校内以及校外影响力不够,表现为生源不足。因而信管专业的学生生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调剂,由于这些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专业的原因,使得他们表现得基础薄弱以及缺乏兴趣。报考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普遍数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时候,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对信管专业的了解不够,使得学生对未来的行业与发展方向感到困惑,故缺乏足够的兴趣。有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打算往计算机或是管理方向发展,信管专业自身发展方向不能被坚持,专业发展非常被动。
5.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信管专业的教师知识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这有利于信管专业向技术和情报方向发展。以我校为例,信管专业的教师研究方向主要为计算机技术、情报学、信息管理等,知识结构有利于专业自身的发展。但作为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要想使其在学校的地位举足轻重,应与学校主流专业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财经类相关知识的,找到两个专业的衔接点,开展专业之间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三、 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发展模式
1.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 完善信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财经特色
很多财经类院校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制定了相应的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海财经大学的信管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基础宽厚,掌握经济管理、系统科学、计算机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经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管理,具有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化竞争能力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经贸和金融业务的高级人才[5]。中央财经大学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能力,能够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机构,从事信息组织、信息传播、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维护运营、评价及其相关业务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6]。
财经类院校的信管专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本校的大环境,建设具有财经特色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应紧紧围绕经济管理展开,培养经济管理及社会各领域需要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人才。我校信管专业除了开设CIS2011制定的六门核心课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外,还开设一些经管类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金融类信息系统应用于设计、电子商务、工商管理、计量经济学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经济、管理、信息方面的素养。